夏侯姓(漢族複姓之一)

夏侯姓是中國複姓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一十三位。以譙郡(今安徽、河南之間)、魯國郡(山東曲阜)為郡望,主要分佈於安徽、山東、江西等地。

夏侯姓來源於西周時,杞國是夏禹後代的封國。公元前445年楚國滅杞。杞簡公的弟弟佗逃往魯國。因為佗是夏禹的後代,祖先又被封過侯爵,魯悼公就稱他為夏侯氏。佗的後代便以夏侯作為自己的姓氏。

夏侯姓歷史人物有西漢夏侯嬰,曹魏猛將夏侯惇等。

姓氏源流

夏侯(Xiàhóu)姓源流單純,源出有:

源於姒姓夏后氏。以爵號為氏。夏侯氏為漢族複姓,周武王克商之後,封禹後裔東樓公於杞(今河南杞縣)。公元前445年,楚國滅杞國,杞國杞簡公的弟弟佗奔於魯國,魯悼公(前468年—前431年在位)因其為夏禹之後給以采地封他為侯爵,後人以爵號為氏稱夏侯氏。得姓歷史距今2400年左右。

得姓始祖

夏侯氏出自姒姓夏后氏,大禹的後代,得姓始祖為佗公,得姓歷史距今2400年左右。在曹魏時代,曹操與夏侯家族關係親近。

得姓歷史

夏侯姓當今人口總數約3萬餘人,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413位門閥,在複姓中排序為第5位。從《姓譜》和《唐書·宰相世系表》兩書中的記載可以清楚了解到夏侯氏的歷史淵源。

在漫長歷史過程中,存在部分夏侯氏後人因某些因素簡化夏姓的情況。可考證的例如夏(侯)顯世系去侯稱夏;再例如南京市溧水區和鳳鎮、高淳區夏侯元世系共計7個村莊約3000餘人,如今大多為夏姓,僅極少數保留夏侯姓。

遷徙分佈

夏侯氏的郡望為魯國郡、譙郡。魯國郡:西漢初將秦朝原有的薛郡改為魯國,到三國魏及晉代又改為魯郡,其地相當於今山東曲阜、泗水一帶。譙郡:東漢建安年間設置,其地在今安徽、河南二省之間。當代後人除安徽、山東二地之外,現大部分(約2萬餘人)居於江西吉安、贛州、分宜等地。

現今主要聚居地分佈於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吉州區、青原區、泰和縣,贛州市興國縣,新余市分宜縣,安徽省天長市,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金湖縣,南京市溧水區,山東省濟南市、淄博市、臨沂市、濰坊市、曲阜市、濟寧市泗水縣,廣東省惠州市、東莞市;其他散居地國內有貴州省畢節市,湖南省常德市、永興縣,四川省漢源縣,陝西省西安市,河南省鄭州市上街區,台灣省台北市,國外有澳大利亞墨爾本、加拿大等地。

郡望堂號

郡望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譙郡:亦稱譙國、譙國郡。東漢建安末年從沛郡分一部分設置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堂號

譙國堂:以望立堂,亦稱亳州堂。

魯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魯國堂、任城堂、汶陽堂。

汝陰堂:西漢時有夏侯嬰,自幼年起就與漢高祖劉邦是好朋友。劉邦在沛起兵,任夏侯嬰為太僕。夏侯嬰隨劉邦擊項羽,入蜀,定三秦,立下大功,封為汝陰侯。夏侯氏因以“汝陰”為堂號。

家譜文獻

字輩排行

安徽阜陽夏侯氏字輩:“承訓繼先澤齊家宜正倫”。註:以夏侯夔為先祖,與侯氏字輩一致。

安徽亳州夏侯氏字輩:“國志永兆宏時來潤壽長家隆承福慶元善啟”。註:以夏侯嬰為先祖,與孫氏字輩一致。

浙江富春夏侯氏字輩:“志士光家國徽猷衍聖功立誠天助福惇德世恆隆慶本善庭起瑞從義宅鍾思求榮祖道文學務先通”。註:以曹嵩為先祖,夏侯操(曹操)為始祖,與曹氏字輩一致。

宗祠通聯

四言

望出譙郡;

姓啟侯爵。

——佚名撰夏侯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夏侯姓的郡望和源流(見上題頭《四、郡望堂號》和《一、姓氏源流》介紹)。

定秦入蜀;

受教說詩。

——佚名撰夏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夏侯嬰,從高祖擊項羽,入蜀定三秦,屢有殊功。

下聯典指漢·夏侯始昌,通五經,以《齊詩》、《尚書》授徒。

六言

世龍官曆六郡;

始昌學通五經。

——佚名撰夏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梁代尚書夏侯亶,字世龍,譙人。官曆六郡三州,所得祿賜,隨散親故。

下聯典指漢代鴻儒夏侯始昌,武帝甚重之,官到太傅。

七言

開皇名圖有三禮;

大曆高士列十才。

——佚名撰夏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學者夏侯朗,開皇時,曾繪《三禮圖》。

下聯典指唐代侍御史夏侯審,譙人,為大曆十才子之一。

八言

入蜀定秦,滕公輔主;

受書說禮,博士明經。

——佚名撰夏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沛縣人夏侯嬰,曾任滕縣令,楚人稱令為公,故稱滕公。從小與劉邦關係密切,跟隨他起兵,轉戰各地,任太僕。后出擊項羽,人西蜀,定三秦,屢立殊功,西漢建立后,封汝陰侯。惠帝、文帝時,繼續官太僕。

下聯典指西漢今文尚書學“大夏侯學”的開創者夏侯勝,字長公,東平人。官長信少府、太子太傅。跟從夏侯始昌學習今文《尚書》,又跟從歐陽生問學,善於說禮,稱“大夏侯”(夏侯建為“小夏侯”)。宣帝時,立為博士,以陰陽災異推論時政得失,曾受詔撰《尚書論語說》。

毀體全貞,盛傳令女;

隔簾奏樂,雅號妓衣。

——佚名撰夏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魏·曹文叔妻夏侯氏夫死無子,斷髮割耳以示不嫁,其叔勸嫁,女又以刀割鼻。

下聯典指梁·夏侯亶每有客,令妓隔簾奏樂,時人因謂簾為“夏侯妓衣”。

十言

秀矣丰儀,僉推連壁並美;

朗然日月,爭誇倚玉同榮。

——佚名撰夏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散騎常侍夏侯湛,字孝若,譙國人。幼有盛才。文章宏富,善構新詞,美容觀,嘗與潘岳同車接茵,京都謂之連璧。

下聯典指三國時魏國征西將軍夏侯玄,字太初,少知名。弱冠為散騎黃門侍郎。曹爽輔政,玄為爽姑子,累遷散騎侍中護軍。旋為征西將軍,都督雍梁州諸軍事。爽誅,徵為大鴻臚。

十一言

掞蔚春華,並安仁而稱雙璧;

豐碑惠政,偕昆季以號二難。

——佚名撰夏侯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夏侯湛,幼有盛才,文章宏富,美容儀,與潘岳(安仁)同車接茵,京師稱之為“雙璧”。

下聯典指梁·夏侯亶,寬厚有器度,為安陸太守甚有威惠。其弟夏侯夔,愛重人士,時稱“二難”。“二難”,稱兄弟才德俱佳。

姓氏名人

傳統文化

關聯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