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中國雲南省昆明市下轄自治縣)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英文名:Xundian Hui and Yi Autonomous County),簡稱尋甸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昆明市下轄自治縣,位於雲南省東北部,昆明市北部,東連曲靖市馬龍區、沾益縣,西接富民縣、祿勸縣,南鄰嵩明縣、官渡區,北依東川區、會澤縣。截至2022年末,全縣常住人口46.28萬,總面積3588.38平方千米,轄3個街道、9個鎮、4個鄉,縣政府駐仁德街道南鍾街36號。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地處雲貴高原中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西北向東南傾斜階梯狀。全縣境內共有大小80餘條河,主要分屬小江、普渡河、牛欄江三大水系。尋甸縣屬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冬春兩季受平直西風環流控制,大陸季風氣候明顯,乾旱少雨;夏秋季主要受太平洋西南或印度洋東南暖濕氣流控制,海洋季風氣候突出,潮濕多雨。尋甸縣歷史悠久。漢武帝元封二年,始置郡縣,此地為益州郡牧靡縣。東晉永和二年至隋,此地稱新丁部。唐武德元年,稱升麻縣。唐天寶九年,改升麻縣為尋甸部,始有「尋甸」之名。后經多次易名,1979年正式成立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屬曲靖地區。1998年,劃歸昆明市管轄。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是首批”雲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示範縣”和”崑曲綠色經濟示範帶”縣區之一,也是新興的重化工業與能源基地。在2019年雲南省縣域經濟綜合排名中位居第44位。尋甸縣第一產業以稻穀、玉米、馬鈴薯、小麥、烤煙等作物種植和牛、豬、羊等畜牧養殖為主;第二產業以煤炭產業為支柱產業,此外有農特產品加工、新型建材、林木產業(傢具製造)、新能源、精細煤磷化工、裝備製造等。第三產業以全域旅遊為帶動,主要發展商貿物流、健康養老、居民消費等現代服務業。2022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1576917萬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3.9:19.0:57.1。

尋甸縣先後獲得「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第五屆雲南省文明城市」和「全國科普示範縣」等榮譽稱號。縣境內居住着漢、回、彝、苗等16個民族,依託各民族傳統民俗,每年都要舉辦如回族的「開齋節」「落燈節」、彝族的「火把節」「立秋節」、苗族的「花山節」等民族節慶活動。尋甸縣內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丹桂村中央紅軍總部駐地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敘事長詩《昭蒡儉和高帕施》、發嘎村彝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等。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昆明鳳龍灣旅遊景區和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昆明尋甸星河溫泉旅遊小鎮景區、昆明尋甸柯渡紅軍長征紀念館景區和尋甸一丘田生態農莊。

名稱

尋甸歷史上有「牧靡」「牧麻」「升麻」「新丁」等多種名稱。

「牧靡」「牧麻」「升麻」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因尋甸境域處於勞浸、靡莫部落集中分佈地帶而被稱作牧靡縣(牧靡即靡莫之轉),后因靡音麻,故稱為牧麻。二種說法是因為尋甸境域地處益州,生於益州的藥物升麻,早在西漢以前就聲名遠揚,以致西漢王朝一開始在雲南設置郡縣,就用這種藥物來命名。西漢王朝設置的益州郡(駐今晉寧區晉城),下轄滇池等24縣。其中,「收靡」為今尋甸、嵩明。《漢書·地理志》「收靡」下註:李奇曰:「靡音麻,即升麻,殺毒藥所出也。」即「收靡」是一個因藥物升麻得名的縣名。東漢至唐初,「收靡」縣名先後改稱「牧靡」「牧麻」「升麻」。

「新丁」之名始於東晉永和二年(346年),此地被東川、會澤一帶的東爨烏蠻新丁奪取,傳至四世孫,因其祖名新丁,稱新丁部。(「新丁」,彝語,為彝族部落族長名,因音同「尋甸」,后就寫為尋甸。)

「尋甸」之名始於唐天寶九年(750年),「尋甸」系彝語,原以烏蠻土酋新丁而得名。在彝語中,因「新丁」音同「尋甸」,后就寫為尋甸。

歷史沿革

先秦

尋甸縣歷史悠久。唐堯虞舜時期,尋甸為南交昧谷之交。堯把天下分雍、荊、豫、梁、冀、青、徐、兗、揚九州,雲南在梁州境內,尋甸地處梁州之域。

夏朝、商朝時,尋甸均地處梁州境內,為百濮之彝居之。周朝時,把梁州併入雍州,尋甸縣屬雍州。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勢力在今湖南、湖北一帶強大起來,楚頃襄王(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63年)派將軍庄蹻南征,楚國大軍沿長江而上,攻略巴郡、黔中郡以西地區,一直打到滇池附近,庄蹻以軍事平定滇池以北的廣闊地區,並把這些地方併入楚國,尋甸屬楚國。庄蹻想返迴向楚頃襄王報告,因巴郡、黔中郡被秦國攻佔,秦兵阻道,於是留在滇池一帶稱王,「變服、從其俗以長之」,自立為滇王,號「庄王」,建立古滇國,尋甸屬古滇國。春秋戰國時期,牛欄江兩岸居住着僰、刺蠻等氏族部落。

秦漢至南北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后,開始修建道路向西南擴張,命大將常頞開鑿五尺道,在沿途部落設吏,未有專官,中央王朝與西南地區有了進一步聯繫。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派兵征服了滇池周圍和滇東一帶的民族,始置郡縣,設益州郡,轄24個縣,此地為益州郡牧靡縣。

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在雲南西部設置永昌郡,此地為益州郡牧靡縣。蜀後主建興三年(225年)三月,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尋甸為建寧郡仲札溢源部,居住着僰、刺蠻等世居民族。

西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設寧州轄建寧郡,仍為牧靡縣。

西晉武帝泰始七年(271年),劃出益州南部的建寧、興古、雲南、交州四郡設置寧州郡,轄建寧郡,統45個縣,尋甸屬建寧郡牧麻縣(即秦漢時的牧靡)。西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撤銷寧州建置。西晉惠帝太安二年(303年),恢復寧州,劃出建寧西部的7個縣,新設置益州郡,尋甸為益州郡牧靡縣。

東晉永和二年(346年)至隋,此地被東川、會澤一帶的東爨烏蠻新丁奪取,傳至四世孫,因其祖名新丁,稱新丁部。梁簡文帝大寶元年(550年),屬東爨烏蠻新丁部。

隋唐至宋元

隋朝,尋甸為謝、趙諸部族分據。

唐武德元年(618年),在雲南一帶恢復州、縣制,曲靖稱南寧州、寧州,此地為其下屬的升麻縣。唐天寶九年(750年),改升麻縣為尋甸部,始有「尋甸」之名。

南詔興起,勢力逐漸從滇南、滇西發展到滇東,尋甸「烏蠻」勢力發展,自成一部,稱尋甸部,屬拓東節度升麻川,為南詔三十七蠻部之一。五代後晉高祖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自立為國王,改國號為大理,改尋甸部為仁地部,屬石城郡。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尋甸屬於三十七部之一摩彌部。南宋時,仁地部又稱仁地萬戶部。

元憲宗三年(1253年)蒙古出兵雲南滅大理國,尋甸地域為仁地萬戶府,此後一直在中央政府管轄之下。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雲南行中書省,改仁地萬戶府為仁德府,轄為美、歸厚二縣,屬曲靖路。元大德七年(1303年),改屬曲靖宣撫司,直至元末。元末,雲南為梁王所據。元順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府境內東部60里,開設通往四川、昆明的易隆驛,屬仁德府管轄。

明清

朱元璋推翻元朝後,無暇南顧,14年間雲南為元梁王所據,尋甸地域為土酋安氏所佔。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平定梁王后,全國統一,設雲南承宣布政使司,改仁德府為尋甸軍民府。明宣德六年(1431年)改為仁德府,領高明、馬龍二州,轄為美、歸厚二縣。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稱尋甸府,至此之後均稱尋甸。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尋甸古城築土城置三門。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尋甸府由古城遷至今縣城址,改稱尋甸軍民府。

明末清初,張獻忠的部將孫可望占尋甸時,改木密所為隆豐縣。清康熙八年(1669年)改府為州,尋甸州隸屬曲靖府。雍正八年(1730年)以後為分巡迤東道、分巡迤東兵備道駐地。清咸豐元年(1851年),先後有苗族人由貴州威寧陸續遷入尋甸,為苗族進入尋甸之始。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後為分巡迤東兵備道兼水利道駐地。

中華民國時期

1912年,即民國元年,改州為縣稱尋甸縣,隸屬第二督察專員公署。1935年4月27日至5月1日,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中央軍委縱隊和一、三、五軍團長征過尋甸,中央軍委在魯口哨發佈了《關於我軍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蘇區的指示》,一舉攻克了尋甸縣城,鎮壓了縣長李荊石,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在柯渡丹桂村宿營。1936年,4月5日~10日,中國工農紅軍二方面軍二、六軍團長征經過尋甸,攻克尋甸縣城,擊斃縣長湯更新,在六甲與滇軍激戰一天。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0年後,隸屬曲靖專員公署,曲靖專區,曲靖地區行署。1956年,成立尋甸回族自治縣,同時成立15個彝族鄉和3個苗族鄉。1958年,嵩明縣、尋甸縣合併,稱嵩明縣,縣政府駐嵩陽鎮。1959年6月,嵩明縣改稱尋甸縣,縣治遷至仁德鎮。1961年分設嵩明、尋甸縣。1979年1月5日,尋甸縣改為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當年12月20日正式成立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屬曲靖地區。1998年12月6日,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由曲靖市劃歸昆明市管轄。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尋甸縣位於雲南省東北部,昆明市北部,屬昆明市遠郊縣。東連曲靖市馬龍區、沾益縣,西接富民縣、祿勸縣,南鄰嵩明縣、官渡區,北依東川區、會澤縣。經緯度為東經102°41′~103°33′,北緯25°20′~26°01′。縣境東西寬(橫距)84.50千米,南北長(縱距)75千米,全縣總面積3588.38平方千米。

氣候

尋甸縣地處中國東部季風區,屬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冬春兩季受平直西風環流控制,大陸季風氣候明顯,乾旱少雨;夏秋季主要受太平洋西南或印度洋東南暖濕氣流控制,海洋季風氣候突出,潮濕多雨。多年平均氣溫為14.4℃,最熱月為7月,月平均氣溫20.1℃,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6.8℃;氣溫日變化較大,年平均日較差12.2℃,氣溫平均日較差4月最大16.6℃,7月份最小8.4℃。年平均日照時長為2066.3小時,全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為443899.6焦耳/平方厘米。年均降水量1009.3毫米,全年平均降水量最多的是6月份為205.1毫米,最少的是1月份為11.2毫米;年降水量的89%集中在5~10月,此期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年平均蒸發量為1260.4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2%。一年中以南南西風為主,年均風速為2.9~3米/秒。多年平均無霜期為229天。

地質

構造

尋甸縣在10~16億年以前是地槽海盆,距今8億年時晉寧運動使其褶皺隆起,形成了揚子准地台。從震旦紀晚期,距今約7億年左右時,在已形成的揚子准地台上,地殼下沉,開始海侵,從此以後,滄海桑田,海陸變遷,隨着地殼多次上升、下降,海水時進時退,直至三疊紀末期,距今1.95億年時,受強烈的印支運動影響,海水全部退出縣境。距今6000~8000萬年,強烈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其內露出水面的水平岩層褶皺、斷裂、隆起,形成現在的構造格局。尋甸縣屬於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位於東川—嵩明地震帶上,境內地震活動強度較大,頻率較低。

縣內構造以南北向和北東向斷裂為主,小江斷裂帶呈南北向縱貫縣境中部。該構造帶寬達20千米,主要由嵩明—滄溪大斷層,尋甸—功山大斷層及其旁側的同向褶皺,東西向及北東向斷層和新生代盆地組成,分佈在縣東南和西部。尋甸縣經過十幾億年漫長的地質歷程之後,到了第三紀晚期,第四紀時期,陸地大幅度上升,成為雲南高原的一部分,牛欄江河谷開始形成,構成現代的地形、地貌。在這時期,小江斷裂仍不停地活動,地震不斷。

地層

尋甸縣內地層主要有新生界、中生界、古生界、元古界四種,沉積岩佔全縣面積的60%左右,火山岩佔40%左右。新生界厚300米,有新近系和古近系,分佈在茨營、蔡家沖和小屯等地;中生界厚2732米,有侏羅系、三疊系,分佈於馮家河、須家河、永寧鎮等地;古生界厚5409米,有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分佈於萬壽山、玉龍寺、紅石崖、陡坡寺等地;元古界厚大於3813米,為昆陽群大黑山頭組,鵝頭廠組,震旦繫上統。

地形地貌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地處雲貴高原中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西北向東南傾斜階梯狀,以走向北東—南西或近南北向的烏蒙山、梁王山、小海梁子等山脈為主,山問點綴着低凹谷地或湖盆。北部受金沙江水系的河流強烈切割,河谷深切,山勢陡峻;中部地勢略高,山頂渾圓平坦;東南部低中山丘原之間散布各類大小不等的山問盆地。縣內大部分地方在海拔1800~2600米之間,最高點位於金源鄉的花石頭(東川區稱其為巨龍梁子),主峰海拔3294.80米;最低點位於金源河谷的小樹棵,海拔1445米,縣內最大高差1849.8米。

全縣屬中山一高原地形,呈高中山、中山、低中山,高原湖盆及岩溶丘原地貌複合景觀。中山地貌為縣內主要地形、地貌形態,主要由構造抬升、侵蝕下切和構造侵蝕及可溶岩層溶蝕形成,海拔1500~3300米。其中,構造侵蝕高中山,分佈於金源和功山西和北部,山體走向近南北,切割深,高差大,相對高差可達1850米,地形破碎,山坡坡度大都在30度以上,山坡極不穩定,山體兩側常發生崩塌滑坡,是有名的泥石流分布區;構造侵蝕和構造侵蝕、溶蝕中山分佈於縣境中部功山、先鋒、六哨、鳳儀、河口、甸沙及西北部聯合,山體走向北東—南西,由海拔24130~3030米的向斜山、斷塊山、單斜山組成,高差600~1030米;構造侵蝕和構造侵蝕、溶蝕低中山分佈於縣境西部牛街、馬街、雞街盆地周圍和東南部的仁德、金所、羊街、七星、雲集一帶,大部分海拔在2000~2400米左右,高差小,相對高差200~403米,坡度15~25度。

盆地及河谷低地展布均受構造及河流控制,為堆積地貌,總面積257平方千米,較大的有仁德、功山、滄溪、金所、羊街、雞街、馬街、牛街、柯渡、可郎等,其形成原因有斷陷,構造侵蝕,侵蝕、溶蝕等。

岩溶地貌分佈於縣大部地區,由碳酸鹽岩類岩層溶蝕形成,按組合形態大致可分為岩溶化中山和低中山、峰叢窪地等類型。岩溶化中山和低中山分佈在聯合、六哨、河口、七星、塘子、先鋒大片地區,除平緩的山地頂部有較發育的石芽原野、窪地、漏斗、落水洞外,一般山坡之上僅以石芽、坡地和落水洞為主。地面水源極少,地面水大都由落水洞落入暗河,潘所海落入暗河由三月三暗河流出;峰叢窪地分佈於河口東部,柯渡、雞街一帶,呈基座相連的群體峰頂和窪地、漏斗,地形波狀起伏,殘丘渾圓,漏斗和溶洞極為發育,主要溶洞有燕子洞、大落水洞、大石洞、天生洞等。

水文水利

水文

截至2020年12月,尋甸縣境內共有大小80餘條河。尋甸縣境內河流基本都屬金沙江水系,分屬小江、普渡河、牛欄江三大水系。除了牛欄江外,境內規模以下(徑流面積50平方千米以上1000平方千米以下)河流有木板河(尋甸段)、柯渡河、龍街小河、鳳家河、馬街河等共計24條359.89千米。牛欄江為金沙江右岸的一級支流,是縣境最長河流,發源於金所鄉老黃山,向南流經羊街、嵩明嘉麗澤,北轉由達龍進入尋甸縣境,自南向北流經仁德壩子,在七星橋與馬龍河合流,流經河口鎮,至尋甸、會澤、沾益三縣交界處流入曲靖市會澤縣,經會澤、巧家、魯甸、昭陽區注入金沙江,境內牛欄江河道長75千米,流域面積1133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馬龍河、前進河、石橋河、西門河、北門河等。

尋甸縣境內有1個天然湖泊清水海。清水海為高原斷陷喀斯特湖,屬金沙江水系,略呈橢圓形,南北長約5千米,東西寬約1.60千米,湖面面積7平方千米,湖岸線長13.30千米,最大水深32.80米,蓄水量1.18億立方米,為尋甸縣城主要飲用水水源,湖水主要由湖面降水和地下水補給,無較大河流注入,出水在北岸的海尾村附近,向東北流出,轉而向北稱功山河。

尋甸縣境內地下水以岩性為基礎,根據地下水的賦存空間、埋藏條件,可分為鬆散堆積層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碳酸鹽岩岩溶水三種。鬆散堆積層孔隙水分佈在仁德、金所、羊街等盆地,仁德系沖湖積成,第四系厚度43米,單井涌水量小於100立方米/晝夜,富水級別弱;金所系沖湖積成,第四系厚度2.5~14.4米,水位埋深0.67~1.9米,富水級別弱至中等;羊街系沖湖積成,第四系厚度小於14米,水位埋深2.8~17米,單井涌水量178~1440立方米/晝夜,富水級別中等。

基岩裂隙水可分為碎屑岩裂隙水、火成岩裂隙水和變質岩裂隙水。碎屑岩裂隙水為泥岩、沙岩、粉砂岩組成,含弱裂隙水,各含水層(組)中較厚的砂岩富水性稍好,地表泉水流量多小於0.1升/秒;火成岩裂隙水主要分佈在四甲河、甸沙河以西,縣內玄武岩柱狀節理比較發育,含風化裂隙水,富水性中等,地表泉水枯季流量常見值0.01~0.5升/秒,此外,玄武岩風化層厚度及所處的構造部位不同,富水性差異懸殊,泉水流量可達10升/秒以上;變質岩裂隙水分佈在先鋒鄉及柯渡鎮的局部地區,以板岩為主,夾粉砂岩、白雲岩,含微弱裂隙水,白雲岩富水性稍好,地表泉水出露少。碳酸鹽岩岩溶水有二疊系下統棲霞、茅口組,石炭系,泥盆繫上統,震旦系燈影組石灰岩、白雲岩、岩溶發育,含豐富的岩溶地下水、大泉流量100~1264升/秒。

水利

截至2019年底,尋甸縣境內共有水庫94座,其中: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2座,小(1)型水庫17座,小(2)型水庫74座。共建成小水窖33772件、小水池1700件、小型引水堰閘65件、小型泵站63件、小型渠系工程1850件、小型機電井4件、小型排水溝道495件、高效節水灌溉工程5件、地下機井10眼。

縣境內大型水庫為清水海水庫,清水海水庫位於尋甸中部,為高原天然斷陷湖泊,屬長江流域、金沙江支流的小江水系,正常蓄水位2175米,相應最高庫容為1.17億立方米。2007年9月「引清濟昆」工程對清水海水庫進行改擴建,在海尾村建擋水壩,使水庫的正常蓄水位達2180米,總庫容達1.54億立方米。自2012年起,清水海水庫正式向昆明主城區供水,供水範圍輻射空港經濟區、經開區、呈貢新區等片區,平均每年向昆明近100萬人口供水。

土壤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總面積3588.38平方千米,共有10個土類,15個亞類,36個土屬,72個土種。亞高山草甸土面積有21107畝,佔總面積的0.43%,分佈於金源與東川市交界的巨龍梁子;暗棕壤面積有13796畝,佔總面積的0.3%,分佈於聯合鄉棵松大山和功山緊風口堖包;棕壤面積有444467畝,占土地總面積的9.12%,分佈在全縣大部地區,七星、城關、塘子和羊街四鄉(鎮)無此土類;黃棕壤面積有475661畝,占土地總面積的9.76%,主要分佈在縣境東南部海拔2250~2400米,西北部2300~2600米的低中山麓和丘原,全縣除七星、城關無此土類外,其餘各鄉(鎮)均有不同程度的分佈;紅壤面積有3385060畝,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9.4%,多分佈在海拔1500~2600米的低山丘陵和中山山麓等地,是縣內分佈最普遍、最廣泛、面積最大的土壤類型;石灰岩土面積有2379畝,佔總面積的0.05%,僅金源有該土壤類型分佈;沼澤土面積有1330畝,佔總面積的0.03%。主要分佈在金所化工廠周圍及海拔2603米的板橋橫河梁子;沖積土面積有33133畝,佔總面積的0.68%,多分佈於河流兩側;紫色土面積有·277948畝,佔總面積的5.7%,只有七星、金所、先鋒和雞街四個鄉無此土類分佈;水稻土多分佈於壩區及河谷地帶,面積有220898畝,佔總面積的4.53%。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截至2019年12月31日,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全縣耕地97149.73公頃,其中,水田9741.30公頃,佔10.03%;水澆地8047.13公頃,佔8.28%;旱地79361.30公頃,佔81.69%。園地9725.11公頃,其中,果園6077.05公頃,佔62.49%;茶園0.85公頃,佔0.01%;其他園地3647.21公頃,佔37.50%。林地179145.82公頃,其中,喬木林地160079.25公頃,佔89.36%;竹林地106.68公頃,佔0.06%;灌木林地15868.79公頃,佔8.86%;其他林地3091.10公頃,佔1.72%。草地21138.13公頃,其中,天然牧草地207.96公頃,佔0.98%;人工牧草地1076.76公頃,佔5.10%;其他草地19853.41公頃,佔93.92%。濕地150.56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5822.07公頃,其中,建制鎮用地1890.27公頃,佔11.95%;村莊用地12775.66公頃,佔80.75%;鹽田及工礦用地945.39公頃,佔5.97%;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210.75公頃,佔1.33%。交通運輸用地6377.23公頃,其中,鐵路用地66.44公頃,佔1.04%;公路用地2753.88公頃,佔43.18%;農村道路3555.95公頃,佔55.76%;管道運輸用地0.96公頃,佔0.02%。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3629.19公頃,其中,河流水面1097.98公頃,佔30.25%;水庫水面1549.49公頃,佔42.70%;坑塘水面697.76公頃,佔19.23%;溝渠153.47公頃,佔4.23%;水工建築用地130.49公頃,佔3.59%。

礦產資源

截至2022年,尋甸縣已發現的礦產有24種,其中能源礦產有煤(褐煤、無煙煤)、地熱;金屬礦產有銀、鉛、鋅、鐵、銅、鋁(鋁土礦)、錳、鈦(鈦砂礦)、鈷(鈷土);非金屬礦產有磷、硅藻土、石膏、玄武岩、大理石、重晶石、硅石、石灰岩(建築石料用)、凝灰岩、頁岩(磚瓦用)、砂岩(建築用)、粘土(磚瓦用);水氣礦產有礦泉水。縣內已開發利用的有褐煤、磷、灰岩、石膏、硅石、白雲岩、鐵、鈦(鈦砂礦)、磚瓦用黏土、頁岩、砂石料、礦泉水、地下熱水等14種,佔總礦產種類的58.3%。

截至2020年底,尋甸縣納入礦產資源儲量統計庫管理的主要礦產查明資源量有磷礦22636.5萬噸,煤礦34597.8萬噸,鐵礦127.2萬噸,石膏1893千噸,鈦鐵礦2.2萬噸,鉛7623噸,鋅2138噸,銀4噸。未納入礦產資源儲量統計庫管理的主要礦產保有量:建築用凝灰岩159.9萬立方米,玄武岩130.9萬噸,建築石料用灰岩1.3億噸。全縣共有採礦權62個,登記面積26.5平方千米,占尋甸縣國土面積的0.74%。其中按登記發證機關分,省級發證18個,市級發證9個,縣級發證35個。按開採礦種分,一類礦種2個,二類礦種28個,三類礦種32個。按開採規模分,大中型礦山6個,小型56個。

其中,縣內優勢和重要礦產為煤、磷、建築用砂和建築石料用灰岩。縣內煤礦主采以褐煤為主,部份無煙煤、瘦煤等,主要分佈在金所、先鋒鎮,中型1個,小型6個。磷礦以Ⅱ、Ⅲ級品礦石為主,主要分佈在聯合、金所、先鋒鎮,中型3個,小型3個。建築用砂和建築石料用灰岩各鄉鎮均有分佈,主要位於主幹道或鄉村道路附近,交通運輸條件較好。

水資源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區域水資源總量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兩部分組成。境內受小海梁子等山脈的切割由東至西形成牛欄江、小江、普渡河3大幹流共20餘條支流和1個天然湖泊(清水海)。根據《雲南省水資源綜合規劃水資源調查評價專題報告》,全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6.69億立方米(不含過境水量5.15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資源量為4.47億立方米。按照流域劃分,普渡河流域5.36億立方米,小江流域5.52億立方米,牛欄江流域5.81億立方米(不含幹流過境水量2.40億立方米,支流馬龍河過境水量2.75億立方米)。

森林資源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境森林資源屬中山、亞高山植物體系,在海拔1500~2300米之間,原生林以亞熱帶闊葉林為主,伴生有雲南松;海拔2300~3300米之間為櫟類、華山松和灌木;境內針葉林主要有雲南松、華山松、滇油杉3種,滇油杉生長於海拔1800~2500米雲南松林與闊葉林間;闊葉林與常綠相間,以旱冬瓜、各種櫟類、楊梅、杜鵑為主,其中旱冬瓜垂直生長於海拔1600~2800米山坡中部、下部及林箐潮濕地帶,多為塊狀或帶狀分佈;櫟類主要樹種有麻櫟、刺櫟、青岡櫟等,多分佈於背風且土壤潮濕的脊谷地帶,多呈純林小塊狀分佈,常與雲南松林混合分佈,在全縣各鄉鎮均有分佈;柏樹類有圓柏、刺柏、藏柏、側柏、翠柏等品種,多為人工造林,灌木為小喬木組成的自然群落,主要分佈於2500~2800米之間的高寒山區。

截至2023年3月,全縣森林總面積達到267.6萬畝,森林總蓄積1197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 49.68%。

生物資源

據2012年尋甸縣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統計,尋甸縣有野生中藥材524種,其中重點中藥材83種,植物類佔97%以上。主要品種為板藍根、丹參、白朮等,人工種植主要有三七、雲參、當歸、附子、白芨等品種。

境內草場中主要覆蓋著優質牧草,有禾本科的紅裂復草、刺芒野古草、畫眉草、藎草、狗牙草、旱熟禾、狼尾草、扭黃茅、青香茅、尖刀草、狗尾草、稗子草、蘆葦、箭竹、白毛草、絨毛草;豆科的三葉草、豆瓣草、山豆花;菊科的滇苦買菜、火草、白蒿、鬼針草。種植的有紅三葉、白三葉、黑麥草等。縣內主要經濟作物有水稻、馬鈴薯、玉米、豆類、雜糧等。

縣內家養動物主要有豬、牛、馬、兔、羊、雞、鴨等;具有藥用價值的動物主要有蚯蚓、蜈蚣、螳螂(螳螂的卵塊,中藥名桑螵蛸)、蟬(中藥用蟬蛻)、僵蠶(白僵蠶)、蟾蜍等。

生物多樣性

植物

尋甸縣境內有種子植物153科416屬800餘種,溫帶植物分佈最為廣闊,占境內森林資源的50%,以華山松、雲南松、旱冬瓜為最常見樹種;熱帶植物佔28%,以木棉、余甘子、梧桐、荊條居多;其他氣候帶植物佔22%。境內屬國家一級保護樹種有紅豆杉、大樹杜鵑、銀杏;屬國家二級保護樹種有黃杉、冷杉。

境內常見灌木有金絲桃、地盤松、矮楊梅、木姜子、山茶、懸鉤子、坡柳、余甘子、厚皮香、牛筋條、烏飯、南燭、川櫟、窄葉火把果、雲南含笑、雞腳黃連等;野生灌果類有中華獼猴桃、滇楊梅、雞嗉子、橄欖等。在喬木及灌木林下有各種草類、蕨類植物和菌類,草類常見的有牛毛草、羊茅、火草、翻白葉、畫眉草、莎草、野古草、露水草、草蘇、車紫蘇、芒其;蕨類植物有冷蕨、金粉蕨等;食用菌有松茸、竹蓀、木耳、青頭菌、牛肝菌、乾巴菌、谷熟菌、北風菌等。

動物

尋甸縣境內野生動物大部滅絕,尚存的有豹、赤麂、岩羊、獐、花面狸、狗獾、豹貓、狼、水獺、猸子、九江狸、狐、野兔、田鼠、長吻松鼠、黃鼬、穿山甲等。此外,在尋甸黑頸鶴省級自然保護區也記錄有多種野生動物,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種,為金雕、黑頸鶴、白肩雕、黑鸛、穿山甲;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3種,如黑翅鳶、黑鳶、棕尾等。

生態保護地

尋甸黑頸鶴省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昆明市東北部的尋甸縣中西部,六哨、甸沙、金所三鄉鎮交界處的橫河梁子,總面積7217.32公頃,是以保護國家一級野生動物黑頸鶴及其棲息生境為主要目的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的小型規模的自然保護區。截至2023年5月,區內共記錄有陸生脊椎動物225種,受國家法定保護的陸生脊椎動物共有32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種(獸類1種,鳥類4種),分別為金雕、黑頸鶴、白肩雕、黑鸛、穿山甲;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7種(包括獸類2種、鳥類23種、魚類1種和兩棲動物1種),有水獺、黃喉貂、白腹錦雞、白腹隼雕、白頭鷂、白尾鷂、雕鴞、短耳鴞、紅隼、灰背隼、游隼、燕隼、橙翅噪鶥、畫眉、褐頭鶇、紅瘰疣螈等。有維管植物144科、488屬、1027種,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7種,有西康玉蘭、金蕎麥、香果樹等。另有3種植物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紅色名錄,均為裸子植物,即雲南油杉、雲南松、華山松。

橫河梁子省級重要濕地位於雲南尋甸黑頸鶴省級自然保護區內,於2018年省政府第三批批複為省級重要濕地,是清水海「引清濟昆」及尋甸縣城區域主要水源供給地之一。從南向北分佈有燒賊壩海子、大白龍海子、三角海子、羊塘海子、草煤塘海子、吊洞埡口、小海海子、水城海子等,總面積373.47公頃,其中草甸濕地面積220.88公頃,森林濕地面積152.59公頃。尋甸橫河梁子省級重要濕地是滇東北重要的候鳥遷徙通道,是保護區的精華,每年都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頸鶴在此越冬,也是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及其他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濕地分佈有天然的泥炭層,發揮着重要的「碳匯」功能和水質凈化功能,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生態保護價值。

鍾靈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雲南省昆明市尋甸縣仁德街道辦事處塘子片區境內,總面積1013公頃。公園地處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域,滇中高原盆谷滇青岡林、元江栲林、雲南松亞區。森林公園內天然森林植被類型主要有常綠闊葉林、硬葉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及暖性針葉林等4個植被型,包括半濕潤常綠闊葉林、暖溫性硬葉常綠闊葉林、榿木林與暖溫性常綠針葉林等4個植被亞型,主要包括元江栲+滇青岡群落、黃毛青岡+滇青岡-爆仗杜鵑群落、灰背櫟林、旱冬瓜-蕨菜群落、雲南松+麻櫟群落、華山松人工群落等6個群落。此外,在鍾靈山山上的鐘靈寺始建於元代,曾經是西南八大名寺之一,現存39座塔林,曾被譽為「滇東第一佛地」。

自然災害

尋甸縣主要自然災害有地震、泥石流、乾旱洪澇、霜凍冰雹等。

尋甸縣屬於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位於東川—嵩明地震帶上,境內地震活動強度較大,頻率較低。2020年1月,雲南昆明市尋甸縣發生4.2級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2022年7月22日,尋甸縣發生3.0級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

尋甸縣泥石流高發期在每年的6月上旬至10月下旬,其中金源鄉是縣內泥石流災害發生較為頻繁的地方,2002年,沙灣大溝發生泥石流,導致金源鄉水土流失面積達146.3平方千米,佔總面積的95%,形成大小泥石流溝137條,崩塌115處,其中造成嚴重災害的泥石流溝有6條,為了防治泥石流,金源鄉多年來對泥石流災害完成了大規模的治理,包括沙灣大溝1號攔擋壩、排導槽,四甲河防洪堤、水利、田間道路以及開發復墾耕地等工程項目,泥石流災難已很少發生。

尋甸縣洪澇災害主要集中在汛期,一般發生在6~8月份。2006年6月,尋甸縣發生近20年來最大的一場洪澇災害,全縣500餘戶的房屋被衝垮,2000餘人受災;大片優質煙草被淹,有10個村的農作物大面積受損,沖毀橋樑3座、公路4500米、溝渠560米,公路塌方489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00餘萬元。

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是雲南的乾季,特別是進入春季氣溫回暖后,晴熱少雨成為這段時間天氣的大趨勢。2014年5月,尋甸縣因高溫少雨,使得尋甸縣的大片農作物受災嚴重,截至5月28日,全縣大春農作物受災13.91萬畝、成災3.48萬畝、絕收115畝,在旱情嚴重的尋甸縣六哨鄉,近兩萬畝馬鈴薯受災;同時,乾旱已導致該縣11個鄉鎮、26945人、20201頭大牲畜飲水困難。該縣的河口鎮花溝水庫、七星鎮大坪水庫、總必村壩塘、甸沙鄉蘇撒坡村小壩塘已乾涸,其他鄉鎮水庫、壩塘只剩下40%死庫容。

雲南的霜凍災害一般以11月至次年4月出現機會最多,其中又以1至4月較為頻繁,尋甸縣地處雲南東北部,霜凍災害多發生在3月以後。2017年3月10日,尋甸縣遭受低溫冷凍災害,截至3月19日統計,有1800餘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200餘公頃。

尋甸縣冰雹災害主要出現在7~8月份。2019年8月13日,尋甸縣甸沙鄉農作物遭受冰雹襲擊,發生災害面積5678畝,其中玉米受災面積100畝,成災面積800畝;蔬菜受災面積100畝,成災200畝;苦蕎成災110畝;烤煙成災3868畝,絕收500畝。

行政區劃

截至2023年6月30日,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下轄3個街道、9個鎮、4個鄉。政府駐地位於仁德街道南鍾街36號。

政治

人口

人口數量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布,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全縣常住人口為460739人。全縣共有家庭戶146490戶,集體戶4053戶,家庭戶人口為439799人,集體戶人口為20940人。在性別分佈上,男性人口為234816人,佔總人口的50.97%;女性人口為225923人,佔總人口的49.0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3.94。在年齡分佈上,0~14歲人口為91520人,佔總人口的19.86%;15~59歲人口為293419人,佔總人口的63.69%;60歲及以上人口為75800人,佔總人口的16.45%,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56371人,佔總人口的12.23%。在城鄉分佈上,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35188人,佔總人口的29.34%;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25551人,佔總人口的70.66%。

截至2022年末,尋甸縣戶籍總人口578688人,其中:男性296121人,女性282567人;城鎮人口131255人,鄉村人口447433人。常住人口46.28萬人,其中:男性23.37萬人,女性22.91萬人。城鎮化率34.75%,城鎮人口16.08萬人;人口出生率7.53‰,死亡率8.39‰,自然增長率-0.86‰。

民族

尋甸境內居住着漢、回、彝、苗等16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數量最多。截至2022年末,尋甸縣少數民族人口139757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24.2%,其中回族73043人,比重為12.6%;彝族55276人,比重為9.6%;苗族7469人,比重為1.3%。

尋甸縣回族人口分布遍布全縣各地,具有大分散、小集中,與當地漢、彝、苗族雜居,特別是回漢雜居相處的特點。境內回族大多居住在河谷、平壩區,只有少數居住在山區。截至2018年,全縣16個鄉鎮有12個鄉(鎮)有回族村落,回族人數較多的鄉鎮有柯渡鎮、羊街鎮、先鋒鎮、仁德街道、塘子街道等。

縣內彝族生活足跡遍布全縣16個鄉鎮,主要居住在糯谷、西拉龍、上拖期、業枝等200多個自然村中;縣內苗族主要分佈在仁德街道辦、功山、羊街、先鋒、七星、河口、金所等鄉鎮。

語言

尋甸縣內少數民族以回族和彝族為主,回族沒有自己的民族語,以漢語為交際工具;彝族使用雙語,在本地與同族、家人交際時使用彝語,與其他民族或雖是彝族但方言不通的,使用漢語交際。尋甸漢語方言屬於雲南話中的滇中方言,縣城境內除倘甸鎮(當地方言稱為「馬街話」)、雞街鄉、鳳儀鄉的部分方音之外,其他鄉鎮的方音與仁德鎮(縣城話)相差不大,只是一些村鎮年紀稍大的當地居民在說土語時有所區別。倘甸鎮、雞街鄉的韻母都有撮口呼韻母,這是滇中方言中比較特殊的現象,也是與尋甸縣城話的重要區別之一。以縣城話作為尋甸方言的代表,尋甸話有聲母23個(包括零聲母)、韻母32個、聲調(單字調)4個等。

宗教信仰

尋甸縣歷史上宗教信仰有原始信仰、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隨着時代的發展境內留存下來的宗教有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三種。先後成立了三個宗教團體,1987年10月成立縣伊斯蘭教協會、縣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2000年10月成立縣佛教協會。截至2020年5月,全縣一共有合法審批宗教活動場所共200所。

佛教隨漢族進入尋甸而傳入,尋甸佛教屬漢傳「大乘」教派,常見佛教活動有「做會」(宗教祭祀)、「超度」(為喪者家念經做「法事」)等。唐永徽年間(650~655年)建於城北五里的圓通寺是已知最早的佛寺,境內最大的佛寺是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的音吼庵,後來發展為鍾靈大寺。境內重要佛教主要活動場所有尋甸海會寺、圓通寺等。

元初,伊斯蘭教隨回族進入。明洪武年間(1368~1398)回族定居后,凡有回族的村莊就有伊斯蘭教的清真寺,伊斯蘭教是回族全民性的宗教,信伊斯蘭教的人稱穆斯林。尋甸伊斯蘭教屬遜尼教派,內中又分「格底姆(阿拉伯語,意為「遵古」)和伊赫瓦尼(意為「兄弟」,俗稱「新教」)。最早的清真寺建於元代,其後,因兵亂失修相繼倒塌。清光緒二十二年移址重建,稱北營清真寺。截至2018年,全縣共有清真寺81所,住寺阿訇76人。境內重要伊斯蘭教主要活動場所有北營清真寺、回輝村清真寺等。

19世紀末,英國基督教會在武定、昭通、祿勸等地設教堂。其傳播對象主要是經濟貧困、文化落後、醫療衛生條件差的山區白彝、苗族,於是縣內部分彝、苗族開始信仰,信仰基督教的人稱基督教徒。境內重要基督教主要活動場所為尋甸縣城基督教教堂。

經濟

綜述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是首批”雲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示範縣”和”崑曲綠色經濟示範帶”縣區之一,也是新興的重化工業與能源基地,於2006年被列為雲南省40個工業發展重點縣。在2019年雲南省縣域經濟綜合排名中位居第44位。2022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1576917萬元,比上年增長5.8%。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376763萬元,增長5.0%;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300023萬元,增長8.5%;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900131萬元,增長5.4%。三次產業結構為23.9:19.0:57.1,人均GDP達34103元(按常住平均人口計算)。尋甸縣第一產業以稻穀、玉米、馬鈴薯、小麥、烤煙等作物種植和牛、豬、羊等畜牧養殖為主;第二產業以煤炭產業為支柱產業,此外有農特產品加工、新型建材、林木產業(傢具製造)、新能源、精細煤磷化工、裝備製造等。第三產業以全域旅遊為帶動,主要發展商貿物流、健康養老、居民消費等現代服務業。

第一產業

尋甸縣第一產業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2022年,縣內全年糧食播種面積868740畝,糧食總產量242818噸,主要種植糧食作物為稻穀、玉米、馬鈴薯和小麥,全縣常年水稻種植面積穩定在4.3萬畝,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18.6萬畝,馬鈴薯全年播種面積穩定在29萬畝左右,麥類面積不少於3.61萬畝。縣內種植其他經濟作物有烤煙、蔬菜等。其中,烤煙種植是尋甸縣的支柱產業,作為昆明市第一大種煙縣,2022年,尋甸縣烤煙種植面積13.932萬畝,產量20139.5噸。

尋甸縣是國家級畜牧大縣和牛羊重點基地縣,縣內畜牧養殖以牛、豬、羊等為主,其中,肉牛產業是尋甸縣重要的支柱產業。2022年,全縣實現肉牛存欄22萬頭,出欄13萬頭,牛肉產量2.2萬噸,農業產值19.5億元。截至2023年9月,尋甸縣在畜牧業發展上培育了以聽牧、伊泰為代表的省級以上龍頭企業6家,以啟林、忠輪為代表的省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6個,以鵬遠、牧云為代表的家庭農場929家,全縣有4萬多戶群眾直接從事肉牛養殖及飼草飼料種植。

2022年,尋甸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57746萬元,比上年增長5.5%(可比價),其中農業總產值為348125萬元,比上年增長4.1%;林業總產值為10465萬元,比上年增長2.2%;畜牧業總產值為275836萬元,比上年增長8.5%;漁業總產值為14795萬元,比上年下降14.6%;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為8525萬元,比上年增長6.8%。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79885萬元,比上年增長5%。

第二產業

尋甸縣第二產業以煤炭產業為支柱產業,此外還有農特產品加工、新型建材、林木產業(傢具製造)、新能源、精細煤磷化工、裝備製造等。煤炭產業是尋甸縣的支柱產業,縣內煤礦主采以褐煤為主,2022年,全縣褐煤產量超400萬噸,實現規上工業產值13.48億元,佔GDP比重為5.3%,實現稅收近5億元,同時,全縣還為電煤保供作出了積極貢獻,全縣保供電煤超200萬噸,電煤實現發電超25億度,間接拉動全市GDP超400億元,縣內褐煤開採主要企業有先鋒煤業、姚家村煤礦、郭家山煤礦、金所煤礦等。

在農特產品加工產業方面,尋甸縣以牛乾巴生產、深加工為主,代表企業有伊泰食品有限公司、尋甸東發食品有限公司、尋甸仁德食品有限公司等,2022年,尋甸縣肉牛產業加工產值達18.5億元。在新型建材產業領域,尋甸縣主要聚焦鋁型材、建築塗料和建築塑料等細分領域,相關企業有昆明的美裝飾材料有限公司、昆明安若兮建材有限公司、雲南英輝鋁業有限公司等,生產產品有纖維板、刨花板等,2022年尋甸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纖維板產量8.99萬立方米,刨花板產量1.06萬立方米。

在林木產業(傢具製造)方面,尋甸縣打造了中國·昆明國際林業產業園,園區集大型傢具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產品銷展、倉儲服務、物流配送、原輔材料交易、信息交流等為一體,截至2021年2月,園區已經有60餘家企業入駐,建成投產年產值近15億元。在新能源產業發展方面,尋甸縣利用縣域豐富的風、光等資源,推動風電、光伏產業發展。2022年,新建華電馬路坡150兆瓦光伏發電、華電尹武43兆瓦光伏發電、中電50兆瓦馬桑井風電、大唐135兆瓦巨龍梁風電項目(一期)、14個村委會光伏產業2兆瓦等5個新能源項目,總裝機容量380兆瓦,總投資175.76億元,完成投資11.14億元。此外,尋甸縣推進新能源產業鏈延鏈補鏈,從發電項目向配套製造業產業不斷延伸。截至2023年6月,上海奇高新能源電池負極材料項目、國投雲南新能源動力電池系統項目等已進駐尋甸產業園業,總投資逾60億元;上海奇高、雲南藍光、恆業科能等項目已建成。

在精細煤磷化工產業領域,尋甸縣依託境內優質褐煤儲量3.5億噸、磷礦儲量4億噸的資源優勢,先後引進南磷集團、中化雲龍、先鋒化工等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實現煤磷化工產業鏈整體向高端發展。同時,在現有飼料級磷酸氫鈣的基礎上,向生產牙膏級磷酸氫鈣、含磷農藥等磷酸鹽、磷酸酯產品方向延伸;加快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以生產清潔能源和化工產品為主要目標,生產柴油氣等高端煤化工產品。

2022年,尋甸縣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809988.4萬元,比上年增長20.2%(現價);全縣資質內建築企業實現產值143096萬元,同比增長11.7%(現價)。截至2023年2月,全縣工業企業達763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為80.99億元;產值億元以上工業企業達14家。

第三產業

尋甸縣第三產業以全域旅遊為帶動,主要發展商貿物流、健康養老、居民消費等現代服務業。尋甸縣堅持「旅遊活縣」戰略,打造休閑養生旅遊品牌;推進紅色旅遊,打造紅色精品線路;發展鄉村旅遊,推進文農旅融合等。2022年,尋甸縣全年接待遊客236.31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9.38億元。截至2023年5月,尋甸縣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1家,為昆明鳳龍灣旅遊景區;國家AAA級旅遊景區3家,分別為昆明尋甸星河溫泉旅遊小鎮景區、昆明尋甸柯渡紅軍長征紀念館景區和尋甸一丘田生態農莊。

2022年,尋甸縣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完成900131萬元,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1227.5萬元,比上年增長14.7%;全縣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增長42.1%;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增長12.5%,佔比3.2%。

經濟功能區

雲南省尋甸縣現代農業產業園於2021年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產業園創建範圍以羊街鎮為主中心,金所街道為次中心,沿渝昆高速、杭瑞高速輻射涵蓋功山、河口等5個鄉鎮(街道),面積247.06萬畝。產業園立足尋甸肉牛產業特色,重點打造尋甸肉牛產業生產與加工、集聚與擴散、綠色循環發展、示範推廣和研發孵化5大功能板塊,建設集優質牧草推廣、優質肉牛制種供種、優質肉牛繁育、肉牛屠宰加工、畜產品精深加工、銷售及產品追溯、農旅結合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截至2022年5月,產業園農產品冷庫總容量達4.97萬噸;冷藏車總箱量達400噸;農作物耕種機械化率達70.85%;標準化牛舍推廣建設面積達32630.9平方米;完成有機產品認證26個8.86萬噸,農產品抽檢合格率100%;完成雲南省「20佳創新企業」表彰1個、省級龍頭企業認定3個、牛肉新產品研發35個;年營業額達億元以上收入的企業1個;省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示範社培育3個。

雲南尋甸產業園區地處昆明市和曲靖市的中間節點,距昆明主城區70千米、曲靖市60千米、昆明長水國際機場60千米,屬昆明市、曲靖市一小時經濟圈,緊鄰雲南滇中新區,於2008年獲批成立,成為雲南省61個省級工業園區、重點培育的50個百億園區之一,是雲南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2020年被雲南省委省政府列為保留的48個省級開發區之一。園區一期標準化廠房廠區佔地45畝,建有4棟40000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和2棟7000平方米的綜合服務樓。尋甸產業園區是尋甸縣工業發展的主戰場、突破口,是推動產業聚集、優化經濟布局、提升發展效能的重要載體,園區聚焦農特產品加工、生物醫藥、新型建材、家居製造、新能源、裝備製造等產業招商,截至2022年3月底,尋甸產業園區入園企業達260戶,其中建成投產企業150戶。

重點企業

尋甸縣伊泰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位於尋甸產業園區羊街食品加工區,是集尋甸牛乾巴生產,深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食品企業。企業年生產南蠻子牌牛乾巴達300餘噸,其中真空包裝、油炸乾巴、乾巴豆豉等深加工產品達150噸,產品遠銷省內外,在雲南牛肉製品行業產量名列前茅。2015年被雲南省科學技術廳認定為「雲南省農產品深加工科技型企業」。2021年獲評雲南省第十五批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

雲南先鋒煤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位於先鋒鎮大領崗村,主營煤炭開採與銷售,屬國有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由雲南省煤炭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持股51%、尋甸縣先鋒煤炭開發有限公司持股29%、雲南尋甸龍華實業有限公司持股20%。先鋒煤業所屬雲南先鋒露天煤礦是雲南省能源保供重點煤礦、尋甸縣化工原料及燃料煤供應基地。截至2021年底,公司累計產煤3886.61萬噸,實現營業收入71.69億元,實現利潤15.42億元,依法上繳稅金17.02億元,累計產生運費14.74億元。截至2022年6月,公司資產總額13億元,在崗職工485名。2023年,公司獲得「昆明市產業發展貢獻獎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社會事業

教育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為2017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截至2022年末,全縣共有學校389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初級中學1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小學154所;幼兒園210所;中等職業學校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年末在校學生82679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學生13157人,普通初中在校學生16473人;小學在校學生33732人;幼兒園在園幼兒18490人;職業中學在校學生685人;特殊教育學校在校學生142人。全縣共有專任教師5770人,其中,普通高中專任教師948人;普通初中專任教師1556人;小學專任教師2296人;幼兒園專任教師831人;職業中學專任教師73人;特殊教育學校專任教師34人。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99.98%,初中學齡人口毛入學率10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3.40%。

衛生健康

截至2022年末,尋甸縣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78家,其中縣級公立二級綜合醫院1家(尋甸縣第一人民醫院),二級中醫醫院1家(尋甸縣中醫醫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家(尋甸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醫院1家(尋甸縣婦幼健康保健院),鄉鎮(街道)衛生院1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家,社區衛生服務站3家,村衛生室172家,民營醫院13家,單采血漿站1家,醫務室5家,個體診所65家。有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1116人,註冊護士1915人、鄉村醫生526人,設置床位3510張。嬰兒死亡率7.19‰,孕產婦死亡率為18.45/10萬。

尋甸縣第一人醫院始建於1951年,是集醫療、急救、醫學教育培訓、預防保健為一體的二級甲等綜合醫院,是尋甸縣胸痛中心(基層版)、卒中防治中心、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和危重新生兒搶救中心、120急救中心、健康體檢中心、遠程數字化病理中心、尋甸縣眼病防治中心、尋甸縣微創中心、愛嬰醫院、醫保定點醫院。截至2022年12月,醫院佔地面積28663.8平方米,建築面積43346.71平方米,編製床位499張,實際開放525張床,有外科、泌外科、神經科、骨科、眼耳鼻喉科等臨床科室18個,其中,眼科為省級重點專科,兒科、婦產科、急診科、呼吸科、消化內科為省級重點專科培育項目。

尋甸縣中醫醫院成立於1989年3月,是一所集醫療、預防、康復、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是全縣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項目培訓基地、雲南中醫藥大學教學醫院、昆明市衛生學校教學醫院。截至2022年5月,醫院佔地面積52.78畝,建築面積52377平方米,編製床位450張,開放床位405張,設有老年病科、脾胃病科、肺病科、普外科等20個臨床科室,其中針灸科為省級重點中醫專科,老年病科為市級重點中醫專科。醫院建有省市級專家工作室6個,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1個,雲南省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1個,昆明市名中醫專家工作室1個,建立蘇氏骨科、姚氏婦科、管式針灸、吳氏扶陽四個學術流派二級工作室,先後獲得全省中醫藥工作先進集體、雲南省五四紅旗團支部、昆明市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昆明市五一勞動獎狀等榮譽稱號。

科技

2022年,尋甸縣研發經費投入(R&D)增長18%,排全市第四;完成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12億元;完成年度技術合同成交額370.3萬元;完成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認定7戶;完成高新技術企業評定3戶。

在科技成果方面,尋甸縣開展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示範縣創建項目,引進篩選優良肉牛、馬鈴薯、生豬品種,組建「雲嶺」肉牛、「丹系」豬、「雲薯、滇薯、昆薯」系列馬鈴薯核心繁育種群和基地;構建肉牛和生豬健康養殖及綠色融合種植技術體系,建立標準化示範基地及試驗場;開展馬鈴薯與玉米、苦蕎、蘿蔔、油菜輪作等。截至2022年,尋甸縣建有7個專家工作站,4個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

尋甸縣為雲南省省級科普示範縣創建單位,為全國科普示範縣。從2019年起,尋甸縣連續4年被中國科協表彰為科普中國信息員隊伍建設優秀組織單位。此外,尋甸縣開展科普大篷車進校園、進社區、進鄉鎮(街道)、進園區等活動進行科普知識的宣傳,提升科普工作公眾參與率,2020年、2021年尋甸縣連續被中國科協、農業農村部表彰為全國農民科學素質網絡知識競賽縣區級優秀組織單位。

在科技設施上,截至2023年8月,尋甸縣先後建成科普小鎮2個,分別位於仁德街道和倘甸鎮;科技館4個;天文台1個;科普廣場2個,以及馬鈴薯、水產養殖、旅遊觀光等領域的科普基地4個,其中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1個、省級科普示範基地7個。

文化事業

截至2022年末,尋甸縣有1個圖書館、1個文化館和1個美術館。2022年,尋甸縣圖書館全年館外流通圖書12934冊,接待讀者2.60萬人次,線上推文604篇,點擊瀏覽量24855人次,新增圖書790冊;尋甸縣文化館非遺(民俗)展廳2022年全年免費各類參觀團隊10個,500餘人次,自主參觀200餘人次,挖掘整理尋甸縣精品節目並錄製上傳視頻5條,發佈文化諮詢內容46條,學才藝慕課學習教學視頻2條,直播3場次;尋甸縣美術館全年舉辦各展覽9次,展出作品830餘幅,接待參觀團體20餘個,接待觀眾8000餘人;尋甸縣全年舉辦「六進」文化惠民演出活動103場次,惠及群眾15萬餘人。文藝精品創作成效顯著,歌曲《我在尋甸等你》、舞蹈《篩出幸福花》入圍第五屆雲南省群眾文化「彩雲獎」決賽,攝影作品《山頂建新屋》獲攝影類一等獎。

尋甸縣圖書館是全縣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陣地,是尋甸文化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可追溯到二十世紀初的民眾教育館,前身為萃華書院、義學書院,後來發展為「通俗圖書館」及「民眾教育館」。1983年前為縣文化館下屬圖書室,1983年1月從文化館中分離出來,正式建立尋甸民族圖書館,是集書刊外借、閱覽、資料查詢、輔導培訓、講座等綜合文化功能的公共圖書館,屬國家三級圖書館。圖書館坐落於尋甸縣民族休閑廣場,館舍建築面積4700平方米,有閱覽座席數600餘個,電子閱覽室有座席數40個。截至2022年末,尋甸縣圖書館建有總館1個、分館16個、特色分館3個、基層服務點175個,藏書近43.70萬餘冊,實現縣鄉村三級網絡聯通全覆蓋,實現總館、分館、基層服務點三級通借通還、資源共享、統一服務標準。

體育

截至2022年末,全縣有各類體育協會21個,社會體育指導員2438人,體育專任教師222人;綜合體育場2個、小運動場16塊、田徑場33塊、體育公園5個、水上運動場1個、健身廣場8個、標準籃球場662塊、三人制籃球場1塊、籃球館5個、籃球風雨訓練場5個、十一人制足球場11塊、七人制足球場14塊、五人制足球場4塊、社區健身中心3個、卡丁車運動場2個、游泳館2個,全民健身路徑295條、田徑跑道37條、步行道7條,排球場47塊,羽毛球場7塊、羽毛球館3個,乒乓球場277塊,門球場6塊,田徑跑道37條,板球場1塊,沙灘手球場1塊,全縣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2.53平方米。國民體質監測抽樣樣本3600個,合格及以上人數3384人,佔比94%。2022年,尋甸縣舉行「奮進新時代·喜迎二十大」尋甸縣第四屆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800名運動員參賽,44項比賽打破縣級記錄。

環保

尋甸縣先後榮獲國家衛生縣城、國家級「中國候鳥旅居小城」、省級園林縣城、第五屆「雲南省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在水環境治理方面,嚴格執行《雲南省牛欄江保護條例》《昆明市清水海保護條例》,2021年牛欄江水質穩定達到III類標準,清水海水質穩定達到II類標準,入選2021年昆明市「美麗河湖」。開展空氣污染防治工作,尋甸縣環境空氣優良率從2016年的97%提升至2020年的99.7%,2021年縣城建成區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9.7%,全縣空氣質量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聚焦生態涵養、強化治理保護,截至2021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49.14%,綠化覆蓋率達39.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9.15平方米;建成城市污水管網17.87千米,城區污水處理率達95.19%;畜禽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率達92.92%;全縣城鄉生活垃圾有效處理基本全覆蓋;尋甸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結果連續五年保持「基本穩定」,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1個,省級生態文明鄉鎮14個,市級生態村(社區)159個。

2023年第一季度,尋甸河流湖庫考核斷面總體水質達標率90.9%;總體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優良,無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和嚴重污染天氣,縣城建成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100%,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轄區內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

社會保障

截至2022年末,尋甸縣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8436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36100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7600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99840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8429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21391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9110人。

截至2022年11月,尋甸縣有69個養老設施,其中城市公辦養老機構2個、民辦養老機構2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34個、老年活動中心(場所)31個。養老床位數947張,其中公辦養老床位568張,護理型養老床位449張,全縣每千名老年人有養老床位12張。2022年,全縣共有養老金待遇領取人數7.59萬人,全年累計發放養老金16272.09萬元。此外,尋甸縣完成全國養老服務信息管理系統農村敬老院法人登記信息錄入更新,各鄉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均建立了智慧養老服務平台和居家養老服務平台,社會力量興辦的養老服務中心也納入智慧養老服務管理平台,對縣區內滿80歲老年人信息進行採集統計,並錄入安心養老系統;開展醫養結合工作,形成縣醫院、中醫院各鄉鎮衛生院為主幹、居家養老為基礎的醫養結合工作格局,社會福利院能以不同形式為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60歲以上老年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100%。

交通

綜述

尋甸縣是是雲南省通往四川、貴州兩省及重慶直轄市的重要驛站,是雲南省融入及服務「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等國家戰略的重要節點,也是昆明市「東出、北上」的重要樞紐。截至2023年,境內南北向有G85渝昆高速公路,功東高速公路及東川鐵路穿縣域而過,東西向有G56杭瑞高速公路、貴昆鐵路由縣域南部過境,S30沾祿高速由中部橫穿尋甸縣域。

公路

截至2023年5月,尋甸縣公路在庫總里程是3849千米,其中省道28千米、縣道615千米、鄉道1144千米、村道2062千米。縣內普通國道有G213、G320和G248,共計128.61千米,省道有S209。

高速公路方面,截至2023年6月,全縣高速公路總里程為174千米,位居昆明市第一。境內已建成高速公路有G85渝昆高速公路、G56杭瑞高速公路、S23功東高速公路、S30沾祿高速(包括武倘尋高速公路及尋沾高速公路兩段)等。G85渝昆高速公路由會澤縣待補鎮南接尋甸縣功山鎮,經仁德街道以西、金所街道、羊街鎮,向南與嵩明縣相接,在尋甸縣域內路線全長50.5千米,建設標準為雙向4車道,設計時速為每小時80千米;G56杭瑞高速由馬龍縣自東進入尋甸縣塘子街道,經小新街向西接嵩明縣,尋甸縣域內路線全長5.5千米,建設標準為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每小時100千米;S23功東高速起於尋甸縣功山鎮,向北進入東川區,尋甸縣域內路線全長7.24千米,建設標準為雙向4車道,設計時速每小時80千米;S30沾祿高速由雞街鎮進入尋甸縣境內,經倘甸鎮、甸沙鄉、仁德街道以北,七星鎮進入沾益縣,尋甸縣域內路線全長101.4千米,建設標準為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每小時100千米,在尋甸縣境內分為武倘尋高速公路及尋沾高速公路兩段。

鐵路

截至2020年,尋甸縣鐵路總里程54千米。縣內鐵路有貴昆鐵路及東川鐵路支線尋甸境內段。貴昆鐵路為國鐵一級鐵路,由塘子街道過境尋甸;東川鐵路支線起於尋甸縣塘子站,經尋甸縣城、天生橋、功山火車站向北進入東川,在縣境內設有四等站塘子火車站、天生橋站,隸屬昆明鐵路局,僅辦理貨運業務。

此外,縣境內規劃建設有渝昆高鐵,渝昆高鐵是連接重慶市與雲南省昆明市的高速鐵路,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之一「京昆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渝昆高鐵(昆明段)長112千米,在尋甸境內長58千米。

航運

尋甸縣境內河段主要為天然河道,航道等級低,尚無港口、碼頭設施,船舶均停靠天然岸坡,不具備大型船舶通航能力。截至2020年,尋甸縣水運主要為鳳龍灣湖庫區旅遊水運,水域擁有機動船舶22艘。

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底,尋甸縣16個鄉鎮(街道)均建有四級客運站,縣城建有1個二級客運站,倘甸建有1個三級客運站,建有招呼站176個。尋甸縣興運公司有市際班線營運線路4條(13輛)、縣際班線營運線路19條(83輛)、縣內班線營運線路18條(28輛),擁有19~31座客車136輛(含城區公交12輛);城鄉公交營運線路15條(153輛),的士90輛,客運車輛一共391輛,滿足全縣人民的出行需求,移動支付等實現全覆蓋。

人文

綜述

尋甸縣內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丹桂村中央紅軍總部駐地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敘事長詩《昭蒡儉和高帕施》、發嘎村彝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等。尋甸境內居住着漢、回、彝、苗等16個民族,隨着時代的發展,尋甸各民族既保留了自己獨特的民族特色,又吸收了其他民族優秀的風俗習慣,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情。在尋甸,依託各民族傳統民俗,每年都要舉辦回族的「開齋節」「落燈節」;彝族的「火把節」「立秋節」;苗族的「花山節」等民族節慶活動。此外,縣內民族特產有牛乾巴,民間藝術有農民畫等。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12月,尋甸縣域範圍共發現不可移動文物148項,文物類別包括古建築、古遺址、古墓葬、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五大類。有縣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項,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項,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項,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項,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1項;紅色革命文物100餘件;紅色遺址遺迹43項。

丹桂村中央紅軍總部駐地舊址位於尋甸縣柯渡鎮丹桂村委會丹桂村195號,坐北向南。文物建築面積1893.02平方米,佔地面積2834平方米,主體建築由中央紅軍總部駐地舊址和中央紅軍領導人駐地舊址組成,共4個院落、13個單體建築,除軍委三局單體建築為廣式閣樓外,其餘單體均為四合院落「一顆印」的格局。1935年4月30日,中央紅軍長征經過柯渡,中央縱隊進駐丹桂村,設紅軍總部於村中士紳何本恩家四合院內。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對渡金沙江作研究和部署,決定由皎平渡、洪門渡、龍街渡三個渡口渡金沙江,任命劉伯承為渡江先遣司令。1974年雲南省人民政府在此舊址開始籌備建立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1977年紀念館對外接待觀眾,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2013年5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戰鬥水庫紀念碑始建於1958年「大躍進」時期,解放初期,馬龍河洪水泛濫,摧毀了下游的莊稼、牲口,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大躍進」時期,尋甸人民為堵住洪水,保障下游安全,組織1200多名民工、鐵道兵組成「野戰師」,克服重重困難,建成戰鬥水庫。當時,人民群眾將水庫建設過程比喻成一場戰役,整個戰役湧現了模範單位41個,英雄46人,先進人物116人,李占雲、畢紹光、梅金壽3名戰士和曹炳辰醫生英勇壯烈犧牲。為了激勵後人銘記當年「力爭上遊、百折不撓」的戰鬥精神,1958年在水庫大壩東面的坡地上修砌了一座由7塊碑石相砌而成的紀念碑,碑文字體為楷體,總字數3792字,碑刻全面反映了「大躍進」期間的社會歷史背景、政治、生產狀況,真實記錄了修建水庫的全過程等。2003年12月戰鬥水庫紀念碑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戰鬥水庫后更名為鳳龍灣水庫。

丹桂村清真寺位於尋甸縣柯渡鎮丹桂村中,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重建。丹桂清真寺內有叫拜樓、朝真殿及左右廂房。叫拜樓為三重檐四角攢尖頂,底層設寺門,樓高30餘米,共四層,通面闊為12.5米,通進深為10米。朝真殿為抬梁式單檐歇山頂,朝真殿通面闊為13.3米,通進深11米,拱椽獨具特色,14道隔扇門雕刻工藝精湛,獨樹一幟,門上的「暗八仙」圖案栩栩如生,板壁上的壁畫惟妙惟肖、技藝非凡。2019年2月21日,丹桂村清真寺被公布為雲南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非物質文化遺產

截至2022年11月,尋甸縣域內經各級人民政府公布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48項,其中省級名錄5項,市級名錄16項,縣級名錄27項,項目類別有10餘種。這些項目中,非遺傳承人有26人,其中市級傳承人9人,縣級傳承人17人。

《昭蒡儉和高帕施》是一部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苗族敘事長詩,它以詩歌、傳說、故事等多種傳統文學形式在民間口耳相傳,流傳地域主要集中在滇中、滇東北、黔西、川南等地區。2006年6月,《昭蒡儉和高帕施》入選雲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長詩講述一對苗族青年戀人昭蒡儉和高帕施為了追求美好自由的愛情,從企圖強娶高帕施為妻的惡人多漫多龍家中逃出,歷經千難萬險,擺脫了多漫多龍的追捕,終於在好心人的幫助下逃到「天邊」(遠離黑勢力統治,通往美好生活的地方)。7年之後,仙人亞盎得知了這對戀人的故事,派出天兵神將幫助他們剷除萬惡的多漫多龍,使這對苗族戀人返回家園與親人團聚。長詩通過昭蒡儉和高帕施反抗婚姻迫害的英勇鬥爭,來體現苗族人民反抗和戰勝封建統治階級壓迫的精神,在苗族現實生活中一直起着積極的作用,影響深遠。

發嘎村建立於東漢末三國時期,屬六哨鄉龍泉村委會轄區,地處六哨鄉政府西邊,距龍泉村委會2千米,是一個純白彝族自然村。全村佔地面積3681畝,佔全村委會面積的12.5%。截至2023年,全自然村共有農戶60戶,300多人。發嘎村四周高山環繞,東面澤落河自北繞村寨向西流入柯渡鎮,西邊的阿西比河自北向南繞村寨在龍街與澤落河交匯,發嘎村就處在兩條河流之間。東面是阿落土其山,西邊是阿西比山,北面是不多山,南面燈籠卡山與龍街村交界。整個發嘎村的森林植被都被保護得比較好,森林覆蓋率達40%,這裡的森林植被,以青松、棵松和常綠喬木為主。

飲食

尋甸縣內回族飲食以大米、面為主,肉食主要是牛、羊、雞、鴨、魚、兔肉等,忌食豬、狗、馬等不會反芻動物和一切動物的血,回民傳統習慣不抽煙、不喝酒、喜飲烤茶。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飲酒,他們喝酒時,常先把酒倒進大碗里,你喝一口遞給我,我啜一口傳給他,大家依次輪流喝着這一碗酒。尋甸美食眾多,尋甸地方名吃中最具特色的有菜午飯、土羊湯鍋、虹鱒魚、洋芋全席、全牛宴、尋甸牛乾巴、羊街涼粉等。

尋甸是雲南省養殖虹鱒魚最早的地方,早在90年代就引進了虹鱒魚,截至2021年3月,全縣虹鱒魚養殖遍布多個鄉鎮,養殖量已經達到四百多畝兩千多噸,是昆明市養殖量最多的地方。虹鱒魚體長,稍側扁,口大,向上微斜,頜齒髮達,體背部蒼綠或黃綠色,頭、背、體側及各鰭散布小黑斑點。魚身兩側有一條寬的紅色紋路。虹鱒魚的生長周期一般需要兩年左右,它對生存環境有着苛刻的條件,從魚卵到幾公斤的成魚,過程中都需要精心的照料,為了保證魚的質量,還需要定期用食鹽給魚池進行消毒,隨時監測水溫情況。將切好的虹鱒魚片放在芥末和醋拌好的蘸水碟里,浸泡幾秒鐘即可直接食用。

羊湯鍋是尋甸縣傳承的美食之一,要選取膘肥體健的黑山羊,尤其黃、黑二色的山羊肉質最佳,民間對山羊肉質的鑒別從活羊的毛色開始,依次有「一黃二黑三花四白」的說法。之後將羊身上的全部內容熬成一鍋,羊心、羊肺、羊肝、羊血、羊頭、雜碎等放在一起大雜燴,也有把羊腳桿另外煮,把羊肉另外小炒、清燉或者煮成涼片的。羊湯鍋佐料有蔥姜辣子花椒薄荷草果八角等等。尋甸各地羊湯鍋的格局大同小異,幾根杆子撐起一塊帆布或塑料布,便是一個羊湯鍋棚子。

涼粉是雲南一絕,羊街涼粉堪稱雲南涼粉中的佼佼者,有千百年的發展傳承。羊街涼粉只用羊街本地及周邊鄉鎮出產的豌豆,且要經過嚴格的精挑細選,顆粒飽滿、成熟溜圓、色澤金黃方為上品。豌豆在種植過程中不打農藥,施用農家肥,保障原材料的健康生態。羊街涼粉色澤金黃,晶瑩剔透,香嫩爽滑,筋道可口,吃法多樣。

習俗

特色節日

依託縣內特有的民族風情、自然風光和人文特色,尋甸縣打造出花山節、開齋節、洋芋節、火把節、立秋節、摸魚節、美食節、落燈節、涼粉節等極具尋甸本土特色的文化旅遊節慶活動,旅遊節慶活動逐漸規模化、品牌化。

火把節是彝族人民特有的傳統佳節,自漢唐起,已沿襲一千多年。火把節一般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在火把節這天,彝族人民要進行祭祖先、祭火神、鬥牛、斗羊、鬥雞、耍火把、唱歌起舞等一系列民俗活動,祈求免疫去災、滅蟲保苗、迎接福瑞、趨吉避凶。

花山節又名踩山節、耍花山或踩花山,是苗族同胞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這一天,是苗族青年男女廣交朋友、談情說愛的日子,也是紀念、歌頌苗族祖先擺脫戰爭、尋求和平的節日,同時也祈願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節日上苗族同胞會吹響蘆笙,載歌載舞,同時舉行爬花桿、射花駑、搶花蛋、打駝螺、磨擔秋等苗族傳統體育項目。

開齋節是尋甸回族的傳統民族節日,為每年六月中旬左右,為期三天。開齋節這天,回族同胞穿上節日盛裝,走親訪友,互贈禮品,家家戶戶炸油香,舉行規模較大的集體聚餐。富裕的人家還會行「開齋捐」,賑濟貧困人家。開齋節上必不可少的回族傳統活動有攢言子、烤罐罐茶和傳油香等。

立秋節,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更是尋甸彝族戈濮支系最重要的節日。立秋節,俗稱「布葛納」。尋甸立秋節的主打節目是鬥牛,也就是民間所說的牛打架。尋甸立秋節規模最大的地方當數六哨鄉,2017年,「六哨鄉立秋節」成功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傳統儀式

彝族姑娘進入成年時(一般多在15歲),依俗要舉行隆重的「換裙禮」。換裙禮儀式上,姑娘要讓姐妹們把她原來的單辮子改梳成雙辮子,盤於頭頂。還要把原先佩帶兩耳的白墜片或穿耳舊線扯下,換上紅瑪瑙似的珊瑚珠或銀光閃閃的耳墜,以示吉祥。最後,姑娘脫去原先的紅白兩色童裙,換上綉了花邊的上衣和黑、藍、黃、白等五彩相間的有褶拖地長裙。換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場」跳舞唱歌,參加社交活動,開始尋找自己的心上人。

民族服飾

尋甸縣回族的服飾與漢族相接近,比較明顯的區別是少數男性還保留着戴白帽,女性頂蓋頭的習慣。彝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綹長發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婦女較多地保留民族特點,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長裙的習慣。男女外出時身披擦爾瓦。首飾有耳墜、手鐲、戒指、領排花等,多用金銀及玉石做成。

生活習慣

回族家庭一般比較講究清潔衛生,尤為好客,禮拜前、逢節日前、宰牲前都要進行沐浴等。彝族住房多為三間或五間,獨特的民居建築為土掌房,正中一間為堂屋,是家庭成員聚會之所,亦為接待客人之所。靠牆壁左側,設一火塘,火塘邊立石三塊成鼎狀,鍋支其上,稱為「鍋莊」。鍋莊嚴禁人踩踏跨越,否則認為不吉。鍋莊上方,以蔑索吊一長方形木架,上鋪竹條,作烘烤野獸干肉或蒜頭、花椒、辣子之用。火塘用以煮飯、燒茶、取暖和照明。一般彝族人家,則在火塘邊鋪一草席,身裹披氈而眠。逢年過節,或貴客登門,主人要殺雞宰羊甚至殺豬待客。同時,他們殺牲不用刀,殺雞鴨用手捏死,殺羊、豬則用木棒等捶擊頭部,於是俗稱「打牲」,或曰「打羊」、「打豬」。宰殺之前,主人要請客人先驗看牲畜,以示主人的城意和對客人的尊敬。

特產

牛乾巴是雲南的特色美食,其中尋甸牛乾巴歷史悠久,已有700多年的生產歷史,2014年尋甸牛乾巴《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註冊成功,2016年尋甸牛乾巴被列入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雲南知名的民族特產。尋甸回族群眾長期飼養牛羊,積累了豐富的養牛經驗。每年農曆正二月間,回族群眾開始購買老牛,或將自家即要淘汰的牛關起來餵養。進入寒露節令時,便開始宰牛、腌制牛乾巴。宰牛,按照傳統習慣都由阿訇下刀,經放血、剝皮、開膛、分前、后兩半截上掛,然後順着肉峰,剖成24塊「骨施特」(即凈肉),並將割下的肉鋪在通風處涼透。之後,再進行腌制。一般按6%至8%的比例,將鹽撒在肉上搓揉,再放入陶制的大瓮缸內腌,缸口須用硬紙或麻布蓋緊紮好,腌20天至30天便可以出缸晾曬,直至肉面干硬,呈板栗色。每條牛宰后可腌24塊牛乾巴即12對,每對都有名稱:飯盒、里補、鐮刀、火扇、外白、碓嘴、搶口、胸子、骨梆梆心,瓜子以及兩對肋條。肋條又分頭道肋和二道肋。其中「飯盒」、「里補」為上品,肉質細嫩,容易切片,食用時煎煮均可,尤以香油煎吃為妙。煎乾巴片味香醇酥脆,油而不膩,實為酒席上的佳肴。其餘次之,如助條,油多筋多,燉吃鮮美。

尋甸板栗栽培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關於「栗」的記載,明朝嘉靖《尋甸府志·食貨》中的果屬部分,有位居第三的歷史記載。尋甸板栗糯性好,含糖量高,不但在國內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還出口日本等國家。柯渡是尋甸縣最大的板栗產地,擁有「板栗之鄉」的美稱,柯渡的板栗也曾被國家外經部授予「優質板栗」稱號。

藝術

尋甸縣農民畫的起源,可追溯到60年以前,因其汲取漆畫、剪紙、年畫、刺繡、皮影、箱子畫、廟畫、吉祥圖案等繪畫藝術精髓,通過鮮艷色彩構成視覺衝擊,採用通俗易懂、實景寫實的手法,描繪農村日常及非日常光景,傳遞尋甸鄉村生活文化的內在、整體、本質的真實感受,從而受到當地群眾的喜愛,在民間廣為流傳。其涵蓋了民風民俗、生產生活、傳統節慶、鄉間趣聞等要素。2017年,尋甸縣開始對農民畫進行系統化、合理化保護,由尋甸縣美術館組織農民畫家進行針對性繪畫培訓,舉辦「尋甸縣農民畫培訓班」。截至2018年,在尋甸縣美術館記錄在冊的農民畫家有50多個,遍布尋甸各個鄉鎮。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山歌分男女聲調,各地山歌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彝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弦、編鐘、銅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頗具特色,分集體舞和獨舞兩類,其中多為集體舞,如「跳歌」、「跳樂」、「跳月」、「打歌舞」和「鍋莊舞」等。動作歡快,節奏感強,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風景名勝

綜述

截至2023年5月,尋甸縣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1家,為昆明鳳龍灣旅遊景區;國家AAA級旅遊景區3家,分別為昆明尋甸星河溫泉旅遊小鎮景區、昆明尋甸柯渡紅軍長征紀念館景區和尋甸一丘田生態農莊。此外,境內旅遊景點還有鍾靈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石板河風景區、高原明珠清水海、紅色莊園、飛來寺、海會庵等;紅色旅遊景點除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外,還有魯口哨「4·29」渡江令發佈地、先鋒六甲之戰紀念園等。2022年,尋甸縣全年接待遊客236.31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9.38億元。

重要景點

鳳龍灣景區位於昆明市尋甸縣塘子鎮,距離昆明市區85千米,距離曲靖市區55千米,距離尋甸縣城17千米。景區全長15千米,水域面積達3295畝,蜿蜒流長,曲折迂迴,形成了上百個神奇的景觀,可乘快艇過龍門峽、疊水峽、蓮花島、峰岩洞、游石板河風情園,領略峽谷風光,並有22千米觀光火車游線、16千米水上遊艇觀光線、12千米臨水森林木棧道以及18千米馬道和單車道。2022年,尋甸鳳龍灣景區獲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昆明尋甸星河溫泉小鎮位於昆明市尋甸縣塘子街道牛欄江畔,距昆明市區70多千米,50分鐘車程,距曲靖市區40分鐘車程,距嵩明縣城20分鐘車程,距尋甸縣城8分鐘車程。小鎮佔地1000畝,設有約20000平方米生態景觀廣場、800米長美國小鎮休閑步行街、水景別墅200棟、溫泉國際大飯店、宴會廳、多功能會議中心、溫泉SPA水療中心、室外溫泉泡池100個、水上娛樂中心等。其中,「湯天下」溫泉SPA水療中心設有101個室內、外各色泡池及乾濕蒸桑拿房。景區依託「一泉」(南谷溫泉)和「一江」(牛欄江)依山傍水的優勢地理資源,已成為一個集溫泉康體、會議培訓、娛樂健身、假日酒店、度假別墅為一體的多功能溫泉旅遊度假景區。2013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昆明市尋甸縣柯渡鎮丹桂村,景區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展廳面積2200平方米,紀念館整體建築風格均為晚清時期建築(一顆印建築),具有典型的中式民居特色。館內主要包括中央紅軍總部駐地舊址、總參謀部作戰室、主題陳列展廳、以及毛澤東、周恩來、劉伯承、朱德等同志長征路過丹桂村的住室。此外,還陳列着當年紅軍使用過的馬燈、武器等實物,以及部分烈士遺物。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內有四個展廳,主要通過聲、光、電等現代化展覽手段,向觀眾展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央紅軍建制」「中央紅軍長征過尋甸」「紅二、六軍團過尋甸」,以及紅軍長征過雲南留下的革命文物和發生的感人史實。

著名人物

重要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