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底獄(法國關押政治犯的監獄)

巴士底獄位於巴黎城區東部,塞納河右岸,建於14世紀,1356年巴黎商會會長艾田·馬塞爾在聖安東尼門修建了兩座被視為巴士底城堡雛形的塔樓,其後在國王的命令下,軍事工程師雨格·奧布里奧在原有基礎逐漸擴建為8座塔樓的城堡。初始修建作用為保衛巴黎城的軍事堡壘,於16至17世紀間被改為王家監獄專門關押政治犯,成為了“巴士底獄”,也成為法國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為反抗當時不公的專制統治奮然起義,攻佔了巴士底獄並以此成為法國革命爆發的標誌。1791年巴黎人民拆毀了巴士底獄,在其舊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廣場,1879年法國政府宣布將攻陷巴士底獄的7月14日定位法國的國慶日。

整座城堡佔地2670平方米,座北朝南,是一座用磚石砌成的長方形建築,南北長66米,東西寬34米,且有10尺厚圍牆的平頂塔和30-40尺厚的牆基,四周建有一堵高且厚的石牆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樓,四周掘有寬24米的深溝,只有一個弔橋與外界連接。。

巴士底獄於1791年被拆毀並在其舊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廣場,當時的巴黎人民把拆下來的石頭鋪到塞納河的協和橋上,供路人踐踏以示對法國暴政的不滿。1830年法國人民又在廣場中心建立起一座紀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銅鑄成的圓柱體,人稱“7月圓柱”,在柱頂端是一尊右手高舉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着被砸斷的鎖鏈象徵著獲得了自由。1983年法國政府為了紀念法國大革命勝利200周年,計劃在巴士的廣場上新建一個有2700座位的巴士底歌劇院,投資額為二億五千萬美元,並於1990年建成。

歷史沿革

名稱起源

“巴士底”(Bastille)一詞源於古法語 bastir,意為“建築”“建造”,指的是“若干並列的塔樓構成的城堡”。最初泛指中世紀遍佈於法國各地的軍事要塞,由於法國的統一和戰爭的減少,法國其他地區的要塞都逐漸被拆除了,“巴士底”便成了位於巴黎聖東安街這座要塞的專有名詞。

建造背景

巴士底城堡始建於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年)初期,1356年巴黎商會會長艾田·馬塞爾在聖安東尼門修建了兩座被視為巴士底城堡雛形的塔樓,其後國王查理五世下令讓軍事工程師雨格·奧布里奧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兩個塔,查理六世時期國王再次下令命奧布里奧及繼任者在原城堡的基礎上又添加了四座塔樓,之後多次擴建成為一座主體為八個塔樓的城堡。城堡一直承擔著防禦外來侵略的軍事要塞功能,隨着巴黎城市的擴大,城堡逐漸被民居所包圍。到路易十一統治時期(1461-1483年)巴士底城堡就失去了軍事意義。17世紀上半期擔任首相的紅衣主教黎塞留公爵(le Duc de Richelieu)將巴士底城堡改為國家監獄。

遺迹現狀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為反抗當時不公的專制統治奮然起義攻佔了巴士底獄后。1791年,巴黎人民拆毀了巴士底獄,在其舊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廣場,並把拆下來的石頭鋪到塞納河的協和橋上,供路人踐踏。1830年,法國人民又在廣場中心建立起一座紀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銅鑄成的圓柱體,人稱“7月圓柱”,在柱頂端是一尊右手高舉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着被砸斷的鎖鏈象徵著獲得了自由。在監獄遺址前方立着一塊牌子,上寫:“大家在這裡跳舞吧!”。1983年法國政府為了紀念法國大革命勝利200周年,計劃在巴士的廣場上建一個新的有2700座位的巴士底歌劇院,投資額為二億五千萬美元,並於1990年建成。巴士底歌劇院位於巴士底廣場的東南側,北側是卡約頓路,西南側是萊昂路,向西依次是比斯科特路、巴士底大廳和作南北主軸的聖·馬丁運河,歌劇院的建成使以七月紀念柱為軸心的巴士底廣場更加完整、壯觀。

地理位置

巴士底獄位於巴黎城區東部,塞納河右岸,在一個十條大道交匯的廣場,從亨利四世林蔭大道向北伸延的曲折砌石線標明了原巴士底獄的範圍。整座城堡佔地2670平方米,座北朝南,是一座用磚石砌成的長方形建築,南北長66米,東西寬34米,且有10尺厚圍牆的平頂塔和30-40尺厚的牆基。四周建有一堵高且厚的石牆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樓,四周掘有寬24米的深溝,設弔橋進出。

管理制度

飲食

巴士底獄中,囚犯的生活費按人頭由國王負擔。囚犯按身份等級每天都有固定的生活費用:身份低下的人3 鋰,資產者5鋰,財政官、法官、名人10鋰,高等法院推事15 鋰,法國元帥 36 鋰,紅衣主教羅昂(Le cardinal de Rohan)是120鋰。庫朗德親王(Le prince de Courlande)在巴士底獄被關了5個月,開銷2.2萬法郎。儘管所有囚犯的待遇不一樣,但生活仍過得去,以至於曾經被捕入獄的德·拉圖德拒絕過要釋放他的恩典。

住宿

在住宿方面,巴士底獄的囚牢分為地牢和普通牢房。地牢的條件很差,路易十六時期再沒有人被投入地牢。地牢上面就是普通牢房,每層都有非常舒適的付費房間(pistole),體現了囚犯的等級差別。因此,曾被捕入獄的雷內維爾表示覺得牢房讓他受折磨,牢房的牆壁十分骯髒,只有天花板才相對的乾淨一點。傢具就是一張小破桌子,以及一把快要散架的藤椅,坐在這種椅子上讓人缺乏安全感。整個房間都有跳蚤。另外一名犯人蘭蓋也有同樣的抱怨。 而從萬森監獄轉移到巴士底獄的薩德侯爵(Donatien Alphonse Frangois de Sade)卻認為過得很舒坦,表示監獄會給每個囚犯發放火石、刀和火絨,一天一支蠟燭,一周一把掃帚,以及每星期兩張床單。到了舊制度末期(17世紀路易十四的統治到大革命前的法國絕對君主制度),囚犯還可以按自己的意願改善監禁環境。

精神娛樂

在精神娛樂方面,巴士底獄有一座藏書大約600卷的小圖書館。巴士底獄還設有禮拜堂,有一名神甫接受囚徒的懺悔。18世紀中期以後,囚犯可以與外界通信,還可以玩紙牌、下棋、玩檯球。此外,因犯們也並非 24小時全都待在牢房裡,除了罪大惡極或者是需特殊對待者外,其餘囚犯都可以去城堡外靠近市郊的一個封閉的花園內散步,甚至在一段時間裡還可以到塔樓頂的平台上散步。因犯們的活動時間一般不會超過一個小時。

撫恤金

巴士底獄有一項規定,如果一個囚犯被認定是蒙冤的,就應該得到撫恤。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兩次被關進巴士底獄,他在出獄后得到了 1200 鋰的撫恤金。

死亡率

巴士底獄在兩個世紀中只有 30人被處決,在巴士底獄里被執行的只有1602年7月31日因叛國罪被處死的貢鐸-比隆(Charles deGontaut-Biron)元帥,當時的巴士底還只是一所金庫。至於在巴士底獄死亡和自殺的人數,從路易十五統治時期到1789年7月從未超過 1%,死亡率遠低於其他監獄。

關押人員

不同時期關押人數

參考資料:

著名關押人員

伏爾泰

1717年春天,伏爾泰因寫了一首諷刺詩《小孩的統治》而被關進巴士底獄11個月。1825年在蘇里,伏爾泰又因頂了一個紈絝子弟遭到毒打。事後該貴族子弟又通過朝廷關係,又一次把伏爾泰投入巴士底獄。

莫里哀

巴士底獄曾關押過戲劇家莫里哀。

面具人之謎

在巴士底獄曾有一個被囚禁長達 34年之久的男子。據說下令讓該囚犯一直被囚禁,並佩戴着黑天鵝絨做的鐵制面具的人是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

特別對待

面具人在1698年9月18日被押解到巴士底獄,於1703年11月19日因急病去世。面具人受到與其他犯人不一樣的特殊對待,有特製牢房,有專用的牢房和餐具,由獄長親自伺候。但不能自由活動,不能說話,進食時也不能摘下面具。面具人死後,巴士底獄把他使用過的傢具被燒毀,衣服、被褥被扔進火爐里。連使用過的全屬製品也被熔化掉。囚禁他的牢房的牆面被刮掉,重新多次塗抹白灰,牢房地面的瓷磚也被換上了新的。鐵面人存在過的痕迹全部被除掉。

流言猜測

面具人死後以“厄斯塔什·杜齊埃”這個名字被埋葬。後來的歷史學判斷這並不是面具人的真實名姓,但由於面具人的特殊性,產生出很多流言。

私生子

18世紀下半葉,法國啟蒙學家波戴爾發表了“鐵面人是路易十四的母親安娜王后與當時的宰相馬扎朗的私生子”的假說,表示為了不讓國王知道實情,內務大臣把王后先前生下的私生子藏匿到了別處。隨着時間流逝成年後的路易十四知道還有一個與自己長相一樣的兄長。他害怕兄長與他爭奪王位,於是將其抓起來並強迫其戴上面具,囚禁在牢里。關於“王后私生子說”,現在歷史學家普遍認為這一說法的可靠性很低,理由是鐵面人的死亡年代或聖瑪爾去巴士底獄赴任的年代記述有誤。另外當時像王後生育這樣的大事是在眾大臣的眼皮底下進行,根本無法隱瞞。如果真是王家私生子,按理要封賞領地,並支付定額的養老金,不可能囚禁至死。

孿生兄弟

在波戴爾假說發表百年後的1847年,著名作家大仲馬發表了名著《三劍客》在這本小說中,大仲馬發表了另一種假說,說鐵面人是路易十四的孿生兄弟,表示在獄長聖瑪爾寫的一份機密文書中有記錄,而他的小說正是依據這一記錄創作的。該機密文書是法國大革命后在內務部的檔案中被發現的。檔案中記載“路易十四誕生於1638年9月5日上午 11 時,其兄長誕生於前一夜的8時半”。後有人指出,大仲馬所依據的那份內務部文件很可能是偽造的,理由是就算聖馬爾獄長知道這個事實,按其職責也是嚴禁記錄的,他知道一旦被路易十四察覺,自己就會被處以死罪。另外歷史學家已經查明,內務大臣里什圖從1638年9月5日到10月2日一直待在聖康坦,因此不可能出現在王後生育的現場。

同父異母兄弟

一位歷史學家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的古代文獻,查到在路易十四的衛隊軍官中有“厄斯塔什·杜齊埃”的存在,在文獻中還有厄斯塔什·杜齊埃的出生記錄,但沒有他的死亡記錄,而且其個人情況從 1668年開始無下文。聯想到鐵面人是在 1667 年被投進大牢的,人們開始猜測厄斯塔什·杜齊埃就是鐵面人。軍官厄斯塔什因多次鬧事,被衛隊的軍官除名,並從此被禁止出入宮廷。在之後,厄斯塔什更加放蕩,逐漸債台高築。文獻記載,他最終被家族拋棄,身無分文的他竟想敲詐路易十四,於是被囚禁起來。

據說路易十三不能生育,宰相里什圖考慮到國家不能沒有繼人,於是向國王提出找個代理父親,讓王後生子。國王表示同意,並選中了自己的副官弗朗索瓦·杜齊埃。後來王后與杜齊埃生下的孩子平安繼位,成為路易十四。路易十四與杜齊埃家的孩子厄斯塔什長得一模一樣,成年後,厄斯塔什掌握了這個秘密,靠舉債度日的厄斯塔什於1669 年以這個秘密來要挾國王。感到威脅的路易十四為了平息事態,將厄斯塔什抓捕人獄,並給他戴上面具,一直囚禁到死,其間長達 34年。

歷史事件

攻佔巴士底獄

法國曾把國民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為僧侶,第二等級是貴族,其他人都歸為第三等級。參加“三級會議”的第三等級代表主要有工商業者、銀行家、律師和作家等。

1789年5月,路易十六看到國庫空虛,自己吃喝玩樂的錢不夠充足,決定召開“三級會議”,第三等級的代表們趁開會的機會提出限制國王的權利,把三級會議變成國家最高立法機關,還要求三個等級共同開會,按出席人數進行表決。路易十六拒絕並打算懲戒提出建議的人。第三等級的代表們將國民議會改名“制憲會議”,開始公開反抗國王,雙方的衝突更加激烈了。之後路易十六偷偷地把大批軍隊調回巴黎,準備速捕第三等級代表。該做法激起了民憤。1789年7月13日清晨,市民們首先沖向軍火庫,奪得了幾萬支火槍,隨後他們攻佔了一個又一個陣地。7月14日早上,起義者從四面八方湧向巴士底獄,並成功攻下了巴士底獄。為了紀念巴黎人民的偉大功績,法國把7月14日定為國慶節。

摧毀巴士底獄

1791年巴黎人民拆毀了巴士底獄,在其舊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廣場,並把拆下來的石頭鋪到塞納河的協和橋上,供路人踐踏。1830年,法國人民又在廣場中心建立起一座紀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銅鑄成的圓柱體,人稱“7月圓柱”,在柱頂端是一尊右手高舉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着被砸斷的鎖鏈象徵著獲得了自由。在監獄遺址前方立着一塊牌子,上寫:“大家在這裡跳舞吧!”。

衍生作品

書籍

參考資料:

音樂劇

參考資料:

電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