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曹仁(公元168年—公元223年),字子孝,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魏武帝曹操的堂弟,陳穆侯曹熾之子。

曹仁少年喜歡騎馬射箭遊獵,後跟隨曹操做了別部司馬,先後在攻打袁術、陶謙、呂布中立下功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平定黃巾軍后以議郎的身份督軍,留在曹操身邊。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仁在官渡之戰中為曹操出謀劃策,后因功被封為都亭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仁跟隨曹操平荊州,並代理南將軍一職。次年,與周瑜在南郡交戰,后失敗棄城而逃。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關中諸將反叛,曹仁率軍平叛。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仁被正式任命為征南將軍鎮守樊城,擊退關羽的進攻。曹丕即位后,曹仁接連被拜為車騎將軍,大將軍,大司馬等職,執掌軍事大權。黃初四年(公元223年),在與東吳的濡須口之戰中,曹仁不聽蔣濟勸阻而慘敗,不久后逝世,時年五十六,追謚為忠侯。青龍元年(公元233年),曹仁因功受曹叡在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

時人對曹仁的評價頗高,曹丕奉法守禮,曹植稱讚他文武兼修;鍾繇、溫恢、傅玄等都稱讚他有勇有謀。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曹仁字子孝,是魏武帝曹操的堂弟,年少時喜歡弓馬騎射,不注意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傑並起,曹仁在淮水、泗水一帶周遊,暗地裡聚集了一千多人。后曹操起兵,曹仁帶著這千餘名豪傑歸附了曹操,在曹操麾下擔任別部司馬,行使厲鋒校尉職權。

跟隨征戰

漢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在曹操與袁術的戰役中,曹仁大有斬獲。后又跟隨曹操出征徐州,在軍中督領騎兵,做先鋒,屢立戰功。在攻打徐州陶謙時,曹仁先大敗其屬將呂由,回軍后和大軍在彭城會合,又打敗了陶謙的軍隊,之後又跟隨曹操攻打費、華、即墨、開陽,再次用騎兵打敗陶謙派來救助縣城的軍隊。

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曹操征討呂布時,派曹仁進攻句陽,曹仁攻下句陽,活捉呂布的屬將劉何,為曹操之後控制徐州立下功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平定黃巾軍后,任命曹仁為廣陽太守,但曹操並未安排他去就任,而是留在身邊特許他以議郎的身份督軍。

漢獻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曹操討伐宛城張綉,曹仁奉命巡行其他各縣並宣布政令,俘虜了三千多名男女。張綉偷襲曹操,曹操戰敗,率兵回來時被張繡的軍隊追擊,曹軍遭受重創后軍心不穩,曹仁當即率兵去激勵所有部下,士氣大振,為曹操最後打敗張綉立下功勞。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四月,曹操進軍到黃河南岸,命將軍史渙、曹仁渡黃河向北攻擊眭固,眭固北上向投奔袁紹,在犬城與史渙、曹仁相遇,曹仁斬殺眭固,曹操的勢力範圍擴大到黃河以北。

立功官渡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袁紹派劉備率軍在汝水、穎水一帶展開軍事行動,這一帶軍民多舉兵響應劉備,曹操為此苦惱。曹仁認為南方諸縣以為曹軍此時有官渡之急,不能解救他們,劉備大軍壓境,他們背叛很正常,再加上劉備剛領袁紹兵馬,還未能得其所用,是可以一擊而破的。於是曹操命曹仁率領騎兵追擊劉備,大破劉備軍,收復了所有背叛的縣城。袁紹又派遣將領韓荀阻斷曹軍西方的通道,被曹仁在雞洛山擊敗。自此袁紹不敢再分兵襲擊曹軍,曹仁又與史渙等人劫掠了袁紹自重車輛,燒毀了他們的糧草。

壺關獻計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黃河以北平定后,曹仁追隨曹操圍攻壺關,曹操下令攻城后活埋所有守軍,結果壺關久攻不下。曹仁建議曹操攻城之時留一道城門給士兵一條生路。理由是下令活埋城內人只有死路一條,這樣他們一定會堅守陣地,而壺關城牆堅固,城內糧食充足,強攻下去士兵傷亡多,圍困此城又消耗時日太多,現在讓士兵去進攻抱定必死之心的強敵,不是好策略。曹操聽從了曹仁的建議,不久后,壺關守將投降,曹仁憑藉前後多次功績被封為都亭侯。

據守南郡

兩軍對峙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仁跟隨曹操攻荊州,代理征南將軍一職。赤壁之戰戰敗后,曹操命曹仁、徐晃留守江陵(南郡的治所所在地),自己帶軍返回許都。周瑜、程普率數萬人與曹仁隔江對峙,還未交戰,周瑜先派甘寧前去奪取夷陵,切斷曹仁右臂。甘寧抵達夷陵后立即佔據夷陵戒備防守,曹仁派出軍隊包圍夷陵,甘寧向周瑜求救,周瑜帶軍在夷陵城下大破曹仁部隊並俘獲戰馬三百匹。接著,周瑜率軍橫渡長江,在北岸安營紮寨,與曹仁對抗。

親救部眾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周瑜率幾萬兵馬攻打曹仁堅守的南郡,曹仁從軍中選募了三百多人,派遣部下牛金迎敵並和周瑜的前鋒部隊交戰。牛金的軍隊被周瑜包圍,長史陳矯在城上看到牛金的兵卒即將全軍覆沒均大驚失色,曹仁卻不顧勸阻鬥志昂揚地命部下取馬來去營救牛金。曹仁親率數十名壯士騎馬奔出縣城,直衝進包圍圈突擊敵軍,牛金等人得以解圍。此時,其他部眾仍有人被圍困,曹仁再次衝進包圍圈救出其他部卒,奮力殺敵,擊退了敵軍。

陳矯等人見曹仁率兵回城,均讚歎曹仁是「真天人」,三軍將士都佩服曹仁的膽識智勇,曹操更加欣賞他的勇武,轉封曹仁為安平亭侯。

棄城而走

在南郡之戰中周瑜被箭所傷,因傷勢嚴重退兵。曹仁聽說周瑜重傷后,親自帶軍到周瑜陣前,周瑜親自軍營激勵士氣,曹仁見狀便撤退。周瑜與曹仁在南郡相持一年多,數次交戰中傷亡很多,曹仁損失慘重,不能支撐,於是放棄南郡,向北突圍。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駐軍江陵。

平叛立功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三月,關中割據各地的將領聯合反叛,共有部眾十萬人,據守在潼關。曹操命安西將軍曹仁率領各軍進軍潼關,但是下令不可以接戰。同年八月,曹操親率大軍抵達潼關,與馬超等叛軍隔著關隘紮營,后與馬超在渭南交戰,擊破馬超軍。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蘇伯、田銀反叛,曹操派曹仁兼任驍騎將軍,督領七軍聲討田銀等人,曹仁一舉擊破叛軍。

鎮守荊州

斬殺侯音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攻破居巢,在須濡口擊退孫權后,留下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駐於揚州境內的居巢。不久,曹操又命曹仁離開揚州境內的居巢,代征南將軍之職,駐軍樊城(今湖北省襄陽市漢水北岸),鎮守荊州(州政府設在襄陽)。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十月,宛城守將侯音反叛,生擒出逃的南陽郡郡長東里袞,在宗子卿的勸諫下,侯音釋放了東里袞,隨後宗子卿逃出追隨東里袞集結殘餘部隊,包圍了侯音,恰好此時,奉曹操之命前來討伐侯音的曹仁率大軍前來,兩支部隊同時進攻,宛城很快就攻下。次年正月,曹仁下令屠城,並斬守將侯音,然後帶軍回到樊城,正式拜為征南將軍。

堅守樊城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親自率軍攻打曹仁據守的樊城,曹仁命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等,駐防樊城之北。時至八月,連綿大雨,漢水決口泛濫,于禁龐德的軍隊全部覆沒,于禁跟各將領登上高處躲避洪水,關羽乘坐大船猛烈攻擊,于禁等人投降。龐德奮戰不敵,部署全部投降后龐德乘坐小船逃走,準備去投奔曹仁,途中被關羽生擒,龐德拒不投降被關羽斬首。

關羽乘勝再次猛攻樊城,城牆在大水中被侵蝕,有些地方開始崩壞。有人有人勸說曹仁趁還未被包圍應連夜出逃,汝南郡長滿寵認為山洪不會持久,並且關羽不會向前推進,如果逃走將會失去黃河以南的領土,應該堅守到底。曹仁贊同,於是把白馬沉入水中跟全軍盟誓,同心固守。此時,城中能作戰的部隊只有數千人,關羽在城外包圍,內外消息完全斷絕。

不久,曹操命徐晃救援曹仁。當時關羽駐紮在偃城,徐晃就近紮營挖掘壕溝,故意顯示將會一直挖掘到偃城之南,切斷關羽部將的後路,關羽部將燒營退兵。徐晃得到偃城,但是兵力不足以解樊城之圍,於是射箭傳書,讓曹仁讓他知道外有救兵,用以穩定軍心。曹操親自帥大軍,從洛陽出發準備南下援救曹仁,侍中桓階勸諫曹操親征會適得其反,曹操接受建議,駐軍摩陂(河南省郟縣東),先後派出殷署、朱蓋等十二支部隊增援徐晃。水勢稍退後,徐晃等人從外圍進攻關羽,曹仁得以擊潰敵軍突出重圍逃出來,關羽率軍退走。

拜為大司馬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即位為魏王,拜曹仁為車騎將軍,統率荊、揚、益州軍事,進封陳侯,增邑二千,並前總數三千五百戶。孫權派將領陳劭佔據襄陽,文王詔令徐晃、曹仁討伐,得勝後進駐襄陽,派將軍高遷等徙漢水之南的未開化之民到漢水之北。次年,文王遣使拜曹仁為大將軍,不久,升任大司馬,執掌軍事大權,駐軍合肥。

濡須口戰敗

魏文帝黃初三年(公元222年)九月,曹丕派曹仁率軍至濡須(安徽省含山縣西南)。同年十月,與孫權談判決裂,曹丕親自南征,撤銷郢州,恢復荊州。黃初三年(公元223年),曹仁率步騎兵共數萬人攻擊濡須,聲稱打算先攻擊東方的羨溪,成功引誘東吳裨將軍朱桓分兵增援羨溪。朱桓軍隊剛開拔,曹仁直撲濡須,朱桓援軍折回卻已來不及,曹仁大軍已經到達,朱桓決定以逸待勞,用主動控制被動,朱桓拔下城頭旌旗,停止擊鼓,用來引誘曹仁。

曹仁派曹泰直接進攻濡須城,又派將軍常雕、王雙乘巡邏快艇襲擊中洲。散騎常侍蔣濟認為敵人盤踞在西岸,船艦都在上游,而大軍深入中洲,這是自取滅亡。曹仁堅持,親率一萬人留守橐皋,作為曹泰後援。朱桓命將領阻截常雕,自己親自迎戰曹泰,曹泰不敵,向後撤退。朱桓斬殺常雕,生擒王雙,曹魏軍在陣前淹死的有一千餘人。魏軍只好全面撤退。

此次戰役后不久,曹仁便逝世,時年五十六歲。曹仁所率領的濡須方向的魏軍由東中郎將蔣濟代領,曹仁被朝廷追謚為忠侯。魏明帝青龍元年(公元233年),曹仁因功受曹叡在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

人物評價

曹魏開國功臣陳矯看到曹仁率軍突圍救人的英勇后讚歎曹仁:將軍真天人也。

傅玄認為大司馬曹仁之勇,冠絕三軍,張遼也比不過他。

陳壽在《三國志》中說曹仁年少時不懂得約束自身,但年長為將領后,能夠嚴守法令。魏文帝曹丕也稱讚曹仁守法,他在為太子時就寫信告誡曹彰身為將領,應該像征南將軍(曹仁)一樣奉公守法。

樊城之戰擊退關羽后,鍾繇上《賀捷表》讚揚曹仁在戰役中的表現,表中說:征南將軍曹仁運田單之奇謀,激勵三軍將士,與徐晃互相配合,并力作戰,內線和外線同時進擊,克敵致勝,斬獲叛賊的首級。

曹植在《輔臣論》中評價曹仁:文武並亮,權智時發。奢不過制,儉不損禮。入毗皇家,帝之股肱。出作侯伯,實撫東夏者,曹大司馬也。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曹仁能受重用立功的原因如此說: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並以親舊肺腑,貴重於時,左右勛業,咸有效勞。

隋唐時期的文學家褚亮讚揚曹仁智用,他說:祭遵儒術,未足方其雅歌,曹仁智勇,才可用其勝。

主要爭議

焚燒樊城、襄陽

《晉書》中記載,魏文帝曹丕即位之時曹仁鎮守襄陽,請求還軍宛城,臨走之時,焚燒了樊城、襄陽。這一點存在爭議,認為曹仁不可能焚燒而城的理由有如下幾點:

第一,《三國志》與《資治通鑒》均無記載,不足為信。

第二,《晉書》中說曹仁此時鎮守襄陽不準確,《三國志》中說「孫權遣將陳邵據襄陽,(文帝)詔仁討之。仁與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陽。」從這一記載可看出曹仁並不是在襄陽駐守。

第三,《晉書》作者房玄齡是唐初人,因為唐太宗為《宣帝紀》《武帝紀》寫過史論,編者受到影響,在寫作時編造出棄守襄陽之事來貶低曹仁抬高司馬懿。

認為曹仁可能焚燒的原因如下:

第一,曹魏確實暫時放棄過這兩座城市。《三國志》中孫權遣陳劭據襄陽,可看出孫權乘虛而入,佔據過襄陽。後派曹仁、徐晃重新奪回襄陽。

第二,文帝即位后,升任曹仁為荊、揚、益三州都督,襄陽仍在其治下。《晉書》中的「鎮襄陽」是指曹仁的都督治所在襄陽,后才「召還屯宛」,曹仁后從宛地出兵去驅逐陳劭。「鎮襄陽」是在屯軍宛地之前,兩者不矛盾。

軼事典故

記恨許褚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在關羽敗亡后,曹操回到洛陽。曹仁從荊州趕來謁見曹操,當時曹操還在自己的寢殿中沒有出來,曹仁在殿外遇見了許褚,曹仁便邀請許褚到偏殿坐下來說說話。許褚沒有同意,只說了一句「魏王馬上要出來了」,便轉身離開了,曹仁由此記恨許褚。

有人問許褚:「征南將軍曹仁是宗室重臣,屈尊找你說話,你為什麼要推辭?」許褚回答:「曹仁雖然是親族重臣,但卻是鎮守在外的將領,而我許褚卻是負責內部守備的內臣,我們要說話應該在公開場所說,為什麼要到屋裡私下去說?」曹操聽聞此事後,更加欣賞許褚。

家族成員

影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