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狀田頭菇(球蓋菇科田頭菇屬植物)

柱狀田頭菇(Agrocybe aegerita (V. Brig.) Singer),又名柳菇、茶樹菇、柳松菇、楊樹菇等。球蓋菇科(Strophariaceae)田頭菇屬(Agrocybe)真菌。分佈於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在中國、日本以及北美的東南部、歐洲南部等地均有分佈。在中國主要分佈於福建、西藏、浙江、貴州、江蘇等地。自然條件下生長於小喬木類油茶樹、楊樹等腐朽的根部及周圍。

柱狀田頭菇子實體連生或叢生,菌蓋半球形至扁平,中部稍突起,幼時深褐色至茶褐色,漸變淡褐色或淡土黃色,光滑,中部有淺皺紋。菌肉污白色。菌褶直生至近彎生,初白色,后變黃褐色至褐色。菌柄污白色,向下漸呈淡褐色,內實至鬆軟。菌環上位,白色,膜質。孢子橢圓形,淡黃褐色;孢子印褐色。

柱狀田頭菇子實體香味濃,味道鮮美,是一種營養成分含量豐富,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用菌,同時還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歷史

柱狀田頭菇在歐洲的栽培歷史悠久,公元前50年,南歐就有關於人工栽培柱狀田頭菇的歷史記載。20世紀50年代,法國開始用白楊等對柱狀田頭菇進行段木栽培。20世紀70至80年代,Vafia和 Zadraz 等進行了柱狀田頭菇的代料栽培研究。20世紀80年代,日本學者就柱狀田頭菇的生理生態特徵及栽培技術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一些用木屑和米糠栽培柱狀田頭菇的方法。早川利郎分析了代料栽培柱狀田頭菇的化學成分,結果顯示柱狀田頭菇不僅富含18種蛋白性氨基酸,還含有許多非蛋白性氨基酸,含量最多的為鳥氨酸。

1972年,中國在福建省分離到第一株野生柱狀田頭菇純種,后又相繼在南方如貴州、雲南、四川、江蘇、浙江的一些地區分離到當地的柱狀田頭菇野生純種。中國食用菌工作者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了有關柱狀田頭菇的生物學特性及栽培技術方面的研究,有關栽培方面的研究報道較多,上世紀末,柱狀田頭菇的栽培技術已基本成熟。

分類

學名由來

1876年,Augustus Pyramis De Candolle 對柱狀田頭菇進行了描述,並將其命名為 Pholiota cylindracea,確立了它的基名。1938年,法國真菌學家René Charles Joseph Ernest Maire 將柱狀田頭菇轉入 Agrocybe 屬。2014年,義大利真菌學家Alfredo Vizzini和Claudio Angelini 根據DNA分析結果,將其轉入Cyclocybe屬,建立了目前公認的學名 Cyclocybe cylindracea。屬名 Cyclocybe 的前綴 Cyclo- 意為圓形,Cyclocyb 指柱狀田頭菇圓形的菌蓋。種名cylindracea 意為圓柱形。

類群劃分

柱狀田頭菇分離自不同種類的樹木,包括茶薪菇(A. chaxingu)、柱狀田頭菇、楊樹菇和楊柳田頭菇(A. salicacicola)構成複合群,統稱為茶樹菇。故其在中國的名稱頗多,上海地區稱其為柳松菇,福建、江西稱其為楊樹菇、茶薪菇或茶樹菇,貴州稱其為柳環苗或柳菌,四川、湖南、江蘇稱其為柱狀田頭菇。

近緣種

柱狀田頭菇複合群根據線粒體序列特徵,分為亞-美分支、歐洲分支和阿根廷分支,中國西南地區的菌株資源是與歐洲分支相近的楊柳田頭菇和與亞-美分支相近的兩個類群。依據形態、分子系統和交配特徵,兩個分支被定義為新的物種,分別為C. wrightii 和楊柳田頭菇。柱狀田頭菇的近似種楊柳田頭菇也是一種美味的真菌,二者在形態特徵極為形似,同時在分子系統中也更為接近。為了對柱狀田頭菇及其近緣物種準確鑒定,已有諸多學者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對其多樣性進行了探討。楊瑋嫻等對柱狀田頭菇複合群利用線粒體小亞基V4-6-9區序列和交配,並進行分子和交配特徵分析。結果表明,線粒體小亞基序列作為類群區分的有效標記,可有效區分楊柳田頭菇和柱狀田頭菇。

形態特徵 

柱狀田頭菇連生或叢生,菌蓋直徑5-10厘米,半球形至扁平,中部稍突起,幼時深褐色至茶褐色,漸變淡褐色或淡土黃色,邊緣色淡,濕潤時稍黏,光滑,中部有淺皺紋。菌肉污白色,中部厚,邊緣薄。菌褶直生至近彎生,密,不等長,初白色,后變黃褐色至褐色。菌柄長3-9厘米,粗0.4-1厘米,污白色,向下漸呈淡褐色,具纖毛狀小鱗片,內實至鬆軟,常彎曲和稍扭轉。菌環上位,白色,膜質,具細條紋。孢子橢圓形,淡黃褐色;孢子印褐色。

物種分佈

柱狀田頭菇分佈於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在中國、日本以及北美的東南部、歐洲南部等地均有分佈。在中國主要分佈於福建、西藏、浙江、貴州、江蘇、上海、內蒙古、湖北、雲南、台灣、四川等地。

生長習性

柱狀田頭菇是一種腐生菌,自然條件下生長於小喬木類油茶樹、楊樹等腐朽的根部及周圍。生長季節主要集中在春、夏之交和中秋前後。菌絲生長溫度範圍10-35°C,適溫範圍21-28°C。原基分化溫度10-16°C,子實體發育溫度13-25°C。子實體生長階段需要較高的環境濕度,以85%-95%為宜。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照,子實體形成及發育需要漫射光刺激。生長pH值範圍在4-6.5,在弱鹼環境下也能生長。

生活史

柱狀田頭菇是一種異宗結合的四極性擔子菌,整個生活史包括營養生長期和子實體生長期。柱狀田頭菇子實體成熟后,從菌褶上彈射出億萬個擔孢子,在適宜條件下,擔孢子萌發為單核菌絲,也被稱為初生菌絲體。初生菌絲體經過質配形成雙核菌絲,也被稱為次生菌絲體,具有鎖狀聯合現象(雙核菌絲在進行細胞分裂時,於菌絲的分隔處形成的一個側生的喙狀結構。常發生在菌絲頂端,形如鎖狀)。柱狀田頭菇營養生長階段,次生菌絲體不斷分枝增殖,達到生理成熟后,進入生長生殖階段而形成子實體,子實體成熟后又產生大量的擔孢子,完成一次生活史。此外,柱狀田頭菇還具有單核體結實現象,即在某些條件下,柱狀田頭菇的單核體可以不經過配子體的形成和結合直接結實,形成AHF,THF,PHF3種子實體。其中AHF,THF型子實體佔60%以上,它們並不是有性生活史的一部分,而是一種無性繁殖。

栽培

柱狀田頭菇的栽培方法主要有段木栽培、代料瓶栽和袋栽或箱栽。段木栽培用適生樹種,接種后在地面發菌,埋土出菇,現已很少採用。中國主要採用袋栽法。

栽培季節

柱狀田頭菇可進行春、秋兩季栽培,高溫季節溫度降至25°C,低溫季節氣溫上升到20°C時即可大量形成子實體,可根據當地氣候安排生產季節。

接種

塑料袋中裝入適量的培養料,壓實,然後進行滅菌。將滅菌后的料袋運到接種室消毒,待料溫降至30C后再進行接種。然後移入培養室進行培養,室溫控制在25C左右,有微弱光照即可。約35-40天後,袋中長滿柱狀田頭菇的菌絲,料中可見黃色至深黃色的分泌物,隨後出現深色斑塊,這是出菇的前兆。此時應打開袋口,增加室內空氣的相對濕度,以刺激原基分化。一般開袋后10-15天即可出現菇蕾。

病蟲害防治

因柱狀田頭菇出菇季節溫度較高,易發生菌蛆等蟲害,可通過菊樂合酯或其他菊酯類藥劑進行防治。

功用價值

食用價值

柱狀田頭菇子實體香味濃,味道鮮美,菌柄脆嫩,菌蓋肥厚鮮嫩,是一種營養成分含量豐富,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用菌。其菌絲體蛋白質含量可以達20%,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同時,柱狀田頭菇還含有種類豐富的B族維生素、礦物元素以及大量的多糖。柱狀田頭菇發酵菌絲體中,脂肪的含量約為2%,其中亞油酸含量為50%,油酸含量為30%。此外,柱狀田頭菇還含有不飽和的脂肪酸和蘋果酸、焦谷氨酸以及檸檬酸等有機酸類物質。

經濟價值

柱狀田頭菇菌絲生長速度和對培養料適應的能力均與平菇相接近,是中國重要的食用菌栽培種類,年產量約50萬噸,經濟效益較高。其產品適於鮮銷和制罐,在南歐、東歐、美國東南部及日本,都有較大的消費市場。

相關研究

柱狀田頭菇多糖

辛英姬等研究發現,柱狀田頭菇多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枯草芽孢桿菌等細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李寧寧等通過對比柱狀田頭菇多糖和任氏液(一種比較接近兩棲動物內環境的液體,可用來保持兩棲動物離體組織器官的生理活性)對同一蟾蜍的離體腓腸肌疲勞的影響,發現柱狀田頭菇多糖具有延緩肌肉疲勞的作用。

對線蟲病害的抑制

房華等通過盆栽試驗研究了柱狀田頭菇菌渣對番茄根結線蟲病(Meloidogyne incognita)的防治作用。初步結果表明,柱狀田頭菇菌渣能減少番茄受南方根結線蟲的侵染,降低根結的數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番茄根結線蟲病。

重金屬吸附作用

陳穎等研究發現,柱狀田頭菇廢菌體對Cr5+有較強的吸附作用,其最佳的吸附率達96%,廢菌體對Cr5+吸附為吸熱的自發過程,並且吸附過程增加了體系的混亂度,因此,柱狀田頭菇廢液可用於處理含鉻廢水,達到以廢治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