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腸樹(豆科臘腸樹屬植物)

臘腸樹(Cassia fistula L.),豆科(Fabaceae)臘腸樹屬(Cassia)的落葉喬木,又名阿勃勒、牛角樹、波斯皂莢。因果莢的樣子很像農家掛在樹上晾曬的臘腸而得名。臘腸樹原產印度、緬甸和斯里蘭卡,在中國南部和西南部栽培。這種植物耐寒耐旱耐潮,對土壤有很強的適應性。

臘腸樹高達15米,樹皮在幼時光滑灰白,老時變得粗糙呈褐色。葉長30~40厘米,成對生長的圓形小葉3~4對,長8~13厘米,寬3.5~7厘米。總狀花序長30厘米甚至更長,形態下垂。黃色花瓣呈倒卵形,長2~2.5厘米。雄蕊10枚,其中3枚高於花瓣,4枚有闊大花藥,剩下3枚不育。黑褐色莢果圓呈柱形,長30~60厘米,直徑2~2.5厘米。花與葉同時生長,花期6~8月,果期10月。

名稱由來

臘腸樹因果莢的樣子很像農家掛在樹上晾曬的臘腸而得名。

形態特徵

臘腸樹為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5米。其枝形細長,樹皮在幼時光滑灰色,老時變粗糙呈褐色。

臘腸樹葉長30~40厘米,成對生長的長圓形小葉3~4對,呈薄革質,長8~13厘米,寬3.5~7厘米,頂端短,形狀漸尖而較鈍,基部呈楔形,葉緣平整。葉片幼嫩時兩面長小毛,老后無毛。葉脈纖細,正背面都明顯,葉柄短。

臘腸樹的總狀花序長30厘米甚至更長,形態下垂。其花的直徑約為4厘米,花梗長3~5厘米。薄薄的萼片呈長卵形,長1~1.5厘米,開花時向後萼片向反方向折。它的黃色花瓣呈倒卵形,每個花瓣大小相近,長2~2.5厘米,有明顯的脈布在花瓣上。花有10枚雄蕊,其中3枚因有長而彎的花絲而長於花瓣,4枚短而直的雄蕊有闊大的花藥,剩下3枚很小且不育,花藥縱裂。花與葉同時生長,花期6~8月。

果實和種子

臘腸樹的黑褐色圓柱形莢果,長30~60厘米,直徑2~2.5厘米,不開裂且有3條槽紋。果期10月。種子數量為40~100顆,種子被橫隔膜隔開。

物種分佈

臘腸樹原產自印度、緬甸和斯里蘭卡,中國引進栽培后在中國的南部和西南部各省區有栽培。

生長習性

臘腸樹為喜溫植物,無法在有霜凍害的地區生長,適宜溫度為23~32℃,可抵禦-3~-2℃低溫。臘腸樹通常在中國華南一帶生長較好,喜光但也能耐蔭蔽;同時臘腸樹耐乾旱,耐水,但怕積水;臘腸樹對土壤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喜生長在濕潤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沖積土上,以砂質壤土為最佳,但在乾燥瘠薄的土壤上也能生長。臘腸樹花期6~8月,果期10月。

栽培技術

播種法

臘腸樹主要用播種法進行人工繁殖。被儲藏的種子在春季播種,而新鮮的種子可在秋季播種,種子播種前均需用水浸泡。採用黑色薄膜作為臘腸樹的育苗袋,基質在裝入育苗袋前需要用生石灰消毒,播種前用高錳酸鉀水溶液消毒苗床。點播時,把基質用水淋透后在中間開孔,把種子放進去,蓋土2~3厘米,播種完畢后保證基質和種子的濕潤。

選地與育苗

臘腸樹應選擇在地勢平坦開闊,通風較好,光照充沛,有水且不積水的地方作為育苗地。當臘腸樹的種子長出小芽時,去掉塑料膜改為遮光網,良好的通風和光照條件利於促進小苗生長。當小苗長出1~2對葉子時去掉遮光網,採用自然光照。待臘腸樹真葉長出后,根據苗木生長情況而定期施肥。到移苗定植時期時,可停止施肥。當春季育苗而成的苗木到第二年春季長至50厘米左右時,可以移栽到田間。

田間管理

應選擇土質肥沃、不積水、排灌方便的砂質土地作為定植地。定植最好選在陰雨天。為了不讓積水填土應略高於地面,若晴天定植應澆足水讓臘腸樹立根。臘腸樹定植后每年春天和秋天兩季各鬆土除草1次,同時追肥1次。雨天前施肥僅需把肥料均勻撒于田間,晴天施肥則在撒完肥后灌溉田間。因幼樹生長速度快導致樹型不齊,可在幼樹高1米左右時搭建支撐架。臘腸樹修剪時間可在花期后,春季不宜修剪。

病蟲害防治

臘腸樹可能會出現斑葉病、灰霉病等病害,用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噴洒治療即可。塗白樹榦可緩解陰陽面溫差,以此禦寒。臘腸樹會受到來自粗鱗蠟螟、蚜蟲、夜蛾類的蟲害,用辛硫磷或速滅丁乳噴洒治療。

功用價值

經濟價值

本種是南方常見的庭園觀賞樹木,樹皮含單寧,可做紅色染料。根、樹皮、果瓤和種子均可入葯作緩瀉劑。木材堅重,耐朽力強,光澤美麗,可作支柱、橋樑、車輛及農具等用材。

觀賞價值

臘腸樹金燦燦的花與形似臘腸的果莢讓臘腸樹具有一定的的觀賞價值,因此多被用於園林綠化中,同時臘腸樹也可用作行道樹。

藥用價值

臘腸樹有著較高的藥用價值,根據《中華本草》(藏葯卷)記載,其味甘、性涼,有清肝熱,攻下,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新舊肝熱,便秘,四肢腫脹,「培根木布」及樹類中毒症等疾病。

延伸文化

臘腸樹是泰國的國花,其黃色的花瓣是泰國皇室的象徵。其花的金黃色與僧侶袈裟顏色和傣族佛寺相近,因此泰國的佛寺庭院與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的佛教地區有種植較大的臘腸樹。同時,臘腸樹作為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省花」,在當地新年典禮時會被使用。

相關研究

臘腸樹的花是泰國的國花,它的果實、種子、樹皮、樹根、葉和花等部位均可入葯。目前已從它的果實、種子、葉、花、樹皮、樹根和樹枝等不同部位分離得到蔥醌類、黃酮類、甾體類、萜類、揮髮油類和有機酸類等成分,其中以黃酮類與蔥醌類化合物為主,藥用部位以其果實運用偏多。因臘腸樹的地理分佈原因,它被應用的部位相對多樣,中主要以其果實入葯。臘腸果在中國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祖方中有所應用,如:買提布合木來引湯、買提布合艾木非提蒙湯和通阻合牙日仙拜爾片等,但是在其質量標準研究上有待進。

物種辨析

臘腸樹的花與毒豆(Laburnum anagyroides Medic.)的花相類似,同為金黃色,形態下垂。毒豆全株有毒,尤以果實和種子為甚。二者需注意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