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的「秋」(詩中的「秋」)

《詩中的「秋」》是人教社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綜合性學習中的課文,作者是桂文亞。

作者回憶自己小時候在秋天讀詩,風吹竹葉,螢火蟲在紗窗外飛舞,著實富有詩意。作者慢慢領悟到:聯繫生活來讀古詩,就容易讀懂;讀詩時在頭腦里描繪一幅幅畫面,就能進入詩的意境;把不同的詩比較著讀,可以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如果了解詩人的身世際遇,我們就不難與詩人的心相通。這篇文章以作者讀詩的切身感受為內容,娓娓道來。她所舉的都是關於「秋」的古詩,詩中流淌著涓涓清泉,詩中洋溢著淡淡的思念,作者體會到了蘊涵在「秋」詩中的濃濃的親情、友情和思鄉之情。這篇文章教會我們怎樣讀詩。

課文原文

小時候,爸爸教我一字一句地朗誦唐詩,還說,你長大了就能懂得讀詩的妙處。我問爸爸什麼叫「妙處」,爸爸笑而不答。不過,讀詩的時候,紗窗外的螢火蟲正提著燈籠跳舞,風吹竹葉沙沙伴唱,還有草叢中的牛蛙沙著嗓子呱呱地叫,把爸爸的吟哦聲襯托得很「古典」。

我讀詩一定始於某一個秋天,因為《子夜吳歌·秋歌》是我會背誦的第一首唐詩。「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我問爸爸「搗衣」是什麼意思,爸爸說,隔壁林家阿婆不是蹲在河邊大石塊上用棒子打衣服嗎?這樣,衣服可以洗得乾淨些,這就是「搗衣」。哦,懂了。

我就這樣一首首讀了下來,讀了很多描寫秋天的古詩。「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哦,這首詩我懂得。我家屋後有山,山上有樹,每逢深秋雨後,看月光在樹間空穿行,聽山泉在岩石間流淌。這詩句中的意境就隱隱地浮現出來了。

「近種籬邊菊,秋天未著花。」這兩句我也懂得,只是我並不喜歡菊花的長相,它們的花瓣為什麼這樣整齊呆板呢?紙剪出來的似的。謝了的花梗子又黏又滑,還有一種難聞的怪味。讀到「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畫了,秋風送遠了帆影——跟好朋友分別,心裡是多麼難捨啊!

張籍有一首《秋思》:「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還有岑參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兩相對照,不都把思念故鄉和親人的心情寫活了嗎?漸漸地,我讀詩讀出了興趣,也會比較同一類題材的不同寫法和詩人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也關心起詩人的身世際遇了,我因此增長了不少知識。

關於作者

桂文亞,中國台灣作家,代表作品《紅馬的故事》、《你一定會聽見的》等。

引用詩詞

本文先後引用了李白的《子夜吳歌》、王維的《山居秋暝》、皎然的《尋陸鴻漸不遇》、高適的《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張籍的《秋思》和岑參的《逢入京使》六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