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陽炮龍節(流傳於廣西南寧的傳統節日)

賓陽炮龍節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一舉辦,是融合漢、壯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項綜合性民間節慶系列活動,流傳於廣西南寧市賓陽縣。賓陽炮龍節是中華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滿足民眾禳災祈福的心理需求,營造祥和的節日氣氛。

賓陽炮龍節孕育於宋、元朝,發展、形成於明朝、成熟於清末民國,在上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形成了歷史淵源的悠久性、文化內涵的豐富性、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共生的融合性、民眾參與的積極性等特徵,不但具有獨特的中華龍文化研究價值,也具有滿足民眾禳災祈福的心理需求的精神價值,賓賓陽炮龍節包括“游彩架”“燈會”“舞炮龍”三個部分,被稱為“東方狂歡節”。

舞炮龍習俗在賓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壯漢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晶。2008年“賓陽炮龍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1年獲得“中國最佳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慶”的榮譽,並成為賓陽最靚麗的文化名片,每年賓陽炮龍節都吸引着海內外數十萬遊客參與。賓陽炮龍還到過新加坡、韓國等國家交流表演,在國際上頗具盛譽。2024年1月28日,賓陽縣2024年炮龍節百龍舞賓州活動新聞發布儀式在南寧舉行,賓陽縣將於2月12日至20日舉辦“炮龍節百龍舞賓州活動”。

歷史沿革

炮龍節源於何時,賓陽人說不清楚,賓陽的縣誌也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有一種說法是,炮龍節是在清朝期間,從廣東的盧姓3兄弟傳到賓陽蘆圩鎮,現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賓陽三聯社區的居民認為“炮龍節最早就是從我們三聯社區興起的”。在北宋儂智高起義時,三聯杜區是賓陽府所在地,當時官兵與起義軍就在附近激戰,官兵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正月十一這天全城紮起炮龍張燈節彩,提前過起了元宵節,儂智高探得消息后,放鬆了警惕,結果被官兵突襲打敗。此後,當地的居民便每年都定期過起了炮龍節。

20世紀80年代后,賓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炮龍節規模更為盛大。1993年炮龍節,賓陽縣人民政府隆重召開炮龍節招待會,邀請200多各界人士參加。這年炮龍節,為歷史上最隆重、最盛大的一次,共有炮龍28條,游遍全城12條街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炮龍節”,全賓陽僅有 1條炮龍。1993 年,炮龍節共有炮龍 28條,通宵達旦地游遍全城 12條街道。2006年的賓陽“炮龍節”共有 40條炮龍,吸引了 12萬多名遊客。2007年賓陽縣舉辦首屆“百龍舞賓州”賓陽炮龍節,將舞炮龍、游彩架、採茶戲、壯族仙馬彩鳳等優秀非遺展演活動以及燈酒宴整合起來,形成獨具特色、隆重喜慶的“東方狂歡節”,吸引當地群眾和外地遊客數十萬人參與。2008年6月7日,“賓陽炮龍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0年吸引了 20多萬遊客蜂擁到這個縣城,體會獨特的狂歡節文化,其中還有來自美國、德國、法國、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的遊客。法新社稱賓陽炮龍節為“東方獨一無二的狂歡節”。2011年獲得“中國最佳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慶”的榮譽,並成為賓陽最靚麗的文化名片。2012年12月18日,賓陽炮龍走出國門,抵達獅城新加坡表演。新加坡的觀眾為此激動不已,就連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稱讚賓陽炮龍精彩。2013年 2月24日,賓陽炮龍奔赴台灣,首次參與台南鹽水2013年元宵蜂炮節活動。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賓陽縣文化館獲得“賓陽炮龍節”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0年以來,受疫情影響,賓陽炮龍節已連續停辦三年,2022年,賓陽縣各景點都精心策劃、盛裝待客,用歡歌熱舞,喜迎炮龍的盛世歸來;2023年11月,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發布,關於賓陽縣炮龍節入選中華體育文化優秀節慶項目入選“2023中華體育文化優秀項目”的通告。2024年2月12日至2月20日,廣西南寧市賓陽縣舉辦“炮龍節百龍舞賓州活動”,正月十一當晚將有118條以上吉祥炮龍上演百龍舞賓州大戲,讓當地民眾及遊客盡情狂歡,共享民俗文化盛宴,共慶新春佳節。

風俗

節日活動

起源於北宋年間的賓陽炮龍節,被譽為“中國狂歡節”,每年農曆正月十一舉行。當日晚上主要街道上群龍勁舞,鞭炮齊鳴。每條炮龍長達三四十米,被視為新年神物,以“龍牌”、鑼鼓、八音開路,花籃火把相隨,眾大漢赤膊上陣,沿街游舞。臨街的商家住戶和遊客把一串串鞭炮丟往龍身炸鳴,以祈求新年風調雨順,富貴平安。主要活動儀程如下:

點睛炸龍

每年的炮龍節開光儀式都會在正月初十一晚七時左右,傳統的炮龍開光儀式游長者解開炮龍眼睛上朦着的紅綢緞,拿着一隻雞,咬破雞冠,把血蘸在筆上,塗在龍的眼睛和舌頭上,龍的眼睛睜開了,射出兩道強光。頓時,鑼鼓宣天、炮竹齊響,巨龍聞炮起舞,周圍群眾歡聲雷動,這個是幾百年是習慣了。

一年一度的“炮龍節”熱鬧開場了,幾十條巨龍從炮龍老廟出發,在賓陽的大街小巷狂舞起來。街道兩旁的群眾和遊客將手中的一串串鞭炮點燃,朝炮龍扔去。舞龍的小夥子們更是個個赤膊上陣,快速舞動巨龍,在滿是鞭炮爆炸的街道上狂舞。有些舞龍者自己身上也掛滿了鞭炮,邊舞邊放。每到一處,無數的炸龍人緊追不捨,家家戶戶也從家門口,房頂等地方點燃鞭炮,從各個方向炸龍,據說用鞭炮炸龍,是為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富貴平安。炮龍在炮光中游舞時,很多膽大的遊客紛紛擠到炮龍周圍,伺機鑽龍肚。傳說,鑽龍肚能帶來一年的吉祥如意;情侶攜手鑽龍肚,則能喜結良緣,所以很多人樂此不疲地鑽龍肚。炮龍走過之後,許多居民依然興緻不減,一些男子脖上掛着一串串鞭炮,在街上如同玩雜技一般,點燃鞭炮,在頭頂旋轉幾圈,然後拋向空中。許多女子也“巾幗不讓鬚眉”,點燃鞭炮后如同跳舞一般,在原地旋轉幾圈,然後不慌不忙將正在鳴放的鞭炮扔向空中、地上。

舞龍結束后,人們把被鞭炮炸得只剩骨架的龍頭當柴火燒,再在上面支起一口大鍋,在鍋里放上米和各種佐料,熬成“龍粥”,給大家喝,慰勞舞龍的勇士。據說喝了龍粥能去百病,幸福安康。

游彩架

游彩架即彩架遊行。遊行的隊列由彩色台架、舞龍、舞獅、彩燈、音樂櫃等組成,隊伍長有半里甚至一里以上,由獅隊開路,舞龍保尾,中間彩架4台,每台配一套文武場(樂隊)。每台彩架由4人肩抬,彩架上有數名3~9歲左右的兒童扮飾的某一特定情景的形象造型,或坐或立,,每人坐立於特製的手指或佩帶的傘、扇、劍、弓、刀之類的小道具上,裝配巧妙,神氣妙趣。

炮龍節當天的中午會有彩架遊行。彩架遊行隊伍一般都由8頭雄獅(每頭獅子附帶悟空八戒兩個木偶引路)、2條長龍在陣陣鑼鼓聲和鞭炮聲作前導“開路” ,隨後緊跟各大主題的“彩架”入場,如“蓮花飄香”“大戰洪洲”“梁祝姻緣”“三姐傳情”等各大主題彩架,一般裝制6、8、12台不等,伴隨主題彩架之後還有孔雀隊、昆蟲隊、彩燈、音樂櫃等,隊伍有350米至600米長。

吃燈酒

俗稱“燈酒會”,活動內容有鄉飲和取燈。鄉飲以村屯和街巷為單位,由上一年生男丁(俗稱白花)的家長擔任“頭人”籌集“丁款”和負責所有事務。各人聚集祠堂或者村社商討當年的農業生產,宣布村規民約,然後會餐。取燈乃“求嗣取丁”之意。燈會前,取燈者選擇生有三男二女的男人為“抱花岳父”和一位擅長山歌的“抱花岳母”,向燈會頭人報告取燈意圖,頭人找人製作一盞貼有麒麟玲瓏的“蓮花燈”。燈會當日,取燈儀式在社廟或祠堂舉行,“抱花岳父”提着“蓮花燈”,眾人在“頭人”引導下,敲鑼打鼓給取燈人家送去。

炮龍節當天的下午,則是當地非常特色的燈酒。燈酒本是舊習俗,燈酒本是“丁酒”,是一年來有喜得貴子(民間也叫“添丁”)的人家為了表示慶賀,獻出閹雞等好菜好酒宴請鄰居街坊共同慶祝,同時希望來參加的各家各戶也人丁興旺,來年喜得貴子事業興旺發達。在古代封建舊俗中帶有重男輕女之意。到現在,吃燈酒則是同街道社會的家家戶戶共同出資。“丁酒”仍是原來的“丁酒”,仍有街道社區中,當年喜得貴子的家庭共同出雞、鴨、豬頭為主(一般占所有費用30%左右),但燈酒節卻賦予了街道社區里人們聯絡感情、鄰里溝通往來的一個很好平台。很多外出奔波、讀書工作的人、很多街道里平常往來較少的人,趁着這個過年燈酒節的機會聚在一起敘舊以聯絡感情。

舞炮龍

舞炮龍是整個炮龍節的高潮所在,主要包括開光、舞龍、舞炮龍、送龍等活動。開光:正月十一晚七時正,在廟宇或社稷之處為炮龍開光;舞龍:炮龍以龍珠、龍牌(龍燈)、鑼鼓、文武場開路,照明(火把燈)及護龍隊首尾隨龍而進,火銃隊則負責燃放火藥增加龍隨雲騰而起之勢;舞炮龍:“舞炮龍”即以燃放“鞭炮”彈燒狂舞之龍。民間認為炮燒得越多,龍在自家門前停得越久越吉祥,並認為炮龍節蘊含著祈求風調雨順、生意興隆及喜添貴子之意;送龍:炮龍舞到村頭街尾,舞龍隊集中到既定地點,由會首舉行傳統送龍儀式,然後生火將龍焚燒,送龍升天。賓陽炮龍節是中華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滿足民眾禳災祈福的心理需求,營造祥和的節日氣氛。

文化內涵

內涵

炮龍文化已經成為一種全民參與的社會活動,它代表了團結、合作、勇氣和戰鬥精神。

寓意

賓陽炮龍節是中華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滿足民眾禳災祈福的心理需求,營造祥和的節日氣氛。

炸龍,以祈求新年風調雨順,富貴平安,鑽龍肚能帶來一年的吉祥如意;情侶攜手鑽龍肚,則能喜結良緣,喝龍粥能去百病,幸福安康,吃燈酒是“求嗣取丁”之意。

賓陽人認為炮龍是當地的保護神,代表吉祥的龍,炮龍上的任何物件都是許願的吉祥物。參加炮龍活動的人都會受到炮龍的保護和祝福。

民俗傳承

傳承價值

賓陽炮龍節是中華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滿足民眾禳災祈福的心理需求,營造祥和的節日氣氛,因而成為民俗學、文化學等學科研究的對象及和諧社會建設運動的有益借鑒。

傳承狀況

舞炮龍活動根植於民間,具有旺盛的藝術生命力,還有着堅定的傳承守護者。年已花甲的鄒玉特是賓陽縣炮龍文化傳承人,在堅守這門能讓他養家糊口的手藝的同時,他的炮龍班也在培養扎龍藝人,傳承着這個歷久彌新、越來越壯大的民俗。而賓陽職校早在2016年就被自治區民族文化技藝委員會授予“炮龍文化傳承創新職業教育基地”,該校在每周三開設了炮龍製作興趣班,邀請鄒玉特擔任指導老師,讓更多學生能夠學習扎龍這一傳統技藝。與此同時,賓陽民間團體也在為弘揚民俗文化貢獻力量。在賓州鎮文化體育和廣播影視站的炮龍工藝基地內,幾名年輕學徒正在跟師傅學習扎炮龍技藝。站長黎澤賢介紹說,賓州炮龍協會的微信群共有成員62人,都是熱愛炮龍文化的年輕人,炮龍文化已經在這些年輕人心中紮根,並將傳承發展下去。

保護措施

2005年賓陽縣政府委託縣旅遊部門註冊與炮龍相關的系列商標,同時督促文化部門做好扎龍技術、舞龍技術保護,挖掘舞炮龍的文化內涵。2006年以後,賓陽縣政府積極引導,精心組織,做好活動策劃,才使炮龍節真正成為一年一度的旅遊節慶,成為炮龍文化保護、宣傳和展示的平台。自2007年起,賓陽縣委、縣政府實施“炮龍文化”精品戰略,着力打造“百龍舞賓州”特色品牌,在傳統炮龍節的基礎上,增加炮龍晚會、炮龍表演比賽、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民間文藝大展演,龍娃龍女形象大使選撥等內容。使整個炮龍節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異彩紛呈。整個炮龍節活動以炮龍文化為主線貫穿始終,形成了不同的活動形式,體現相同的文化內涵,達到了民俗與藝術相交融,形式與主題的有機統一,有力地促進了全縣民俗文化的發展。,使得炮龍節於2008年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活動影響

如今,炮龍節的影響力逐步擴大,並形成了“百龍舞賓州”等特色品牌,活動內容日益多樣化,“游彩架”等特色民俗也加入其中,有力地推動了當地民俗文化的發展。2008年2月,由潘琦作詞,徐沛東作曲,王宏偉演唱的禮讚賓陽炮龍的歌曲《炮龍雄風》已經在八桂大地上唱響;根據賓陽籍作家譚江鷹創作的《東方炮龍》改編的36集電視劇《東方炮龍》,由廣西閩緣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廣西東方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聯合攝製。

2010年2月,2條賓陽炮龍參加新加坡春節“國際妝藝大遊行”活動,讓眾多老華僑感受到濃濃中國味。截止到2023年,賓陽炮龍和台灣台南蜂炮建成交流平台,並連續舉辦了3屆南寧(賓陽)—台南(鹽水)“雙炮”交流系列活動。2011年3月7日晚上11時25分,賓陽炮龍節文化之旅專題片在中央電視台第四套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欄目向全球直播時長45分鐘。2013年正月十一炮龍節共有112條炮龍在賓陽縣城全城舞動,炮龍節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經濟效益不斷攀升,賓陽炮龍節旅遊收入由2010年的8000萬元上升到2013 年的1.3億元,遊客從50萬人上升到56萬人。2015年,據悉,當地炮龍節遊客已超過57萬人次,旅遊收入也突破1億元。202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賓陽縣,僅縣城賓州鎮就舞起58條炮龍,數千人參與表演,現場吸引遊客近40萬人次,直接拉動消費5000萬元。

榮譽表彰

2011年年4月賓陽壯錦代表廣西參加2011年中國義烏文化產品交易博覽會,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類銀獎,2011年5月,在北京市舉辦的第二屆中國節慶創新論壇暨中國品牌節會頒獎盛典上,賓陽炮龍節獲“中國最佳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慶”的稱號。

傳說

崑崙關說

據史料記載.宋仁寂皇柏五年(1053年),奉朝廷旨意,將軍狄青率領31000多名將士前去南方征伐依智高領導的武裝反叛勢力。在正月十一這天,賓州(今廣西賓陽)本地流行着一個熱鬧的“燈酒節”,狄青以此設下大計。狄青夜襲 為了迷惑敵軍,狄青充分利用了中原地區士兵的編織技藝和舞龍技術,在白天與當地百姓吃酒慶祝,夜晚與百姓舞龍助興,讓整個城鎮熱鬧非凡。接下來,狄青突然襲擊敵軍,一夜之間拿下崑崙關,大獲全勝。狄青軍隊班師回朝後、舞龍活動被當地居民保留並傳承下來,逐漸演變發展成現在舞炮龍的傳統。

鄉情說

舞炮龍起源於賓陽地區最早的居民盧氏兄弟,距今已有近300多年的歷史。 清康熙三年(1664年),廣東水花門樓盧氏三兄弟為謀生遷居至賓州的蘆圩鎮,多年後盧氏移民為表達思鄉之情,就把家鄉的民俗活動——舞炮龍帶到子賓陽。由此,實陽舞炮龍活動就成為當地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節日。

風水說

在明朝萬曆年間,賓州州城賓州鎮最早的居民基本上都是來自郁林州(今廣西玉林)的經商之人。他們在此集結成圩做生意,發家致富,安居樂業。賓州鎮經多年的發展成為廣西四大圩鎮之。多名風水先生給賓州地區卜卦,都認為該地區是“四龍拜祖”之寶地。他們認為,賓州老圩集市是一處較平坦的高地,類似於社壇,向南方向的四條老街道猶如四條盤旋的蛟龍,四條龍頭朝向社壇 社壇所在地即現在老圩菜市廊鋪,也就是炮龍開光老廟所在地。在老廟開光舞炮龍也有“興隆”此地之意。

送燈說

來源於“送燈”風俗。所謂“送燈”,是慶祝男孩出生的活動。在過去的一年裡當地居民誰家男孩在新生兒中第一個出生,就在正月十一這天由這戶人家牽頭買酒買菜來吃“燈酒”買祭品祭祀神廟神壇。在傍晚時候,全體居民在年長的族長帶領下拜祭本族社壇后,敲鑼打鼓、舞獅、舞龍、跳舞,燃放大量鞭炮並把紮好的花燈送至那戶人家 最後把花燈掛在廳堂的橫樑上,以示祝賀。賓陽縣很多鄉鎮存在這種風俗 現在,許多人認為賓陽舞炮龍就來源於 送燈活動。正月十 就叫燈酒節炮龍節即衍生於此節,現在已經兩節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