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頊(北宋第六代皇帝)

趙頊[xū](公元1048年—公元1085年)即宋神宗,初名趙仲鍼[zhēn],宋英宗趙曙長子,生母宣仁聖烈皇后高氏,北宋第六位皇帝。

趙頊生於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宋仁宗趙禎賜其名為仲鍼。初封率府副率,后遷為右千牛衛將軍。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其父宋英宗趙曙即位后,授趙頊安州觀察使、光國公,授經於東宮,同年九月加封忠武軍節度使、淮陽郡王等銜,改名趙頊。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六月,封為潁王,宋英宗趙曙染病後被立為皇太子。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趙曙逝世,趙頊即位。趙頊在位期間,政治上通過“熙寧變法”“元豐改制”推行變法。經濟上實行勻輸法、青苗法、市易法等增加財政收入。軍事上推行將兵法、保甲法等增加兵力,改變募兵制。文化上,趙頊推動科舉改革,並支持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鑒》。宋神宗統治期間,宋朝與西夏戰爭不斷,但因數次戰敗,北宋不得不以輸送“歲幣”方式換取和平。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趙頊在福寧殿病逝,終年三十八歲,廟號神宗,初謚英文烈武聖孝皇帝,后歷經增謚、改謚,最終謚號為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趙頊死後葬於永裕陵,其子趙煦繼位,即宋哲宗。

宋神宗經歷兩次變法,在位時間十八年,宋史中評價趙頊,說宋神宗即位以後,小心謙恭,尊重宰相大臣;詔求直言勸諫,考察民間疾苦,撫恤喪失父母的孩子,奉養年紀高邁的老人,救濟貧困家庭。不大興土木興修宮室,不嗜好遊山玩水。勵精圖治,將大有一番作為。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趙頊於慶曆(公元1048年)生於濮[pú]王宮,是宋英宗趙曙和宣仁聖烈皇后高氏所生的長子。趙頊四個月時,他的祖父宋仁宗給他取名為趙仲鍼,並且授他為率府副率,后三次升遷至右千牛衛將軍。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與他的父親宋英宗入居慶寧宮。宋英宗即位后,授予趙頊安州觀察使之職,封光國公,授經於東宮。趙頊天性好學,常因學習廢寢忘食而遭到宋英宗的制止。趙頊重視禮儀,衣冠整齊,拱手端坐,即使在酷暑時節也不搖扇子。趙頊同年九月,加忠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淮陽郡王,改名為趙頊。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進封潁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三月,納故相向敏中的孫女為夫人。

初政革新

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十二月,宋英宗病重,一連幾十天不能上朝。輔臣看望時,韓琦上奏宋英宗要求冊立太子,於是趙頊被立為皇太子。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宋英宗去世,趙頊即位,是為宋神宗。

趙頊繼位,赦免了按常規不能赦免的人。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后,皇後為皇太后,立向氏為皇后,任命宰相韓琦為山陵使,群臣都不同程度加官進爵。次年正月初一,發生日食,改年號熙寧,因乾旱全國罪犯減刑一等,杖責以下罪犯全部釋放。

趙頊即位時宋朝開國已有百餘年,宋朝的冗官、冗兵、冗費愈加嚴重,一些舊的制度也不適應社會現實,在政治、財政、軍事方面需要進行改革,才能有效的維持國家正常運轉。改革會引起既得利益者,官僚權貴的反感和對抗。變法前趙頊廣開言路,聽取各方面建議,財政上量入為出,節省開支,來緩解財政危機。趙頊認為實行變法需要有才識、有氣魄,能夠全力幫助他改革的大臣。他選中的富弼卻希望趙頊二十年不要說用兵之事。後來選中王安石成為改革的執行人。

堅持變法

熙寧變法

王安石在地方為官多年,給仁宗趙禎寫過《上萬言書》,趙瑞繼位后很讚賞王安石的《上萬言書》。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趙頊任命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數月後又召王安石入京任翰林學士兼侍講。后王安石寫了《本朝百年無事札子》給趙頊,分析了歷代皇帝的擅長與不足之處。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趙頊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後來又設置制置三司條例司作為變法的指導機構,由陳升之和王安石負責。同年十一月,頒布了《農田水利約束》,派遣官員提舉各路常平,廣惠倉,兼管農田水利事宜。

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孫覺,呂公著等反對新法,趙頊不聽,還推出新的策考進士的方法,免考詩、賦、論三題。同年八月夏人進犯大順城,因兵力不足而失敗,並在十二月時頒布了保甲法,夏人進犯鎮戎軍三川鎮,巡檢趙普擊敗夏軍。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罷除詩賦和明經的考試科目,確定用經義、論、策考試進士。並罷除差役法,讓民眾出錢募役。變法時王安石提出並推行了一整套新法,主要分為富國,強兵和改革科舉制度三個部分。富國部分包括勻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強兵部分包括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軍器監法。新的科舉制度主張以經義取士,應試者不再考詩賦、帖經,墨義之類,而以詩、書、易、周禮、禮記為本經,以論語、孟子為兼經,企圖改變閉門學作詩賦,入官后對社會上的事都不知道的情況。王安石對太學進行了改革,實行三舍法。史上稱為“熙寧變法”。

變法受阻

新法中的免役法和市易法因觸犯了官僚,地方,商人的利益而遭到反對。這股反對的力量得到了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后的支持,還在趙頊面前哭訴。熙寧七年(公元1073年)春,天下大旱,趙頊想廢除某些法令。但王安石認為大旱與變法無關,天災無法避免,治理就可以了。司馬光三次寫信給王安石,列舉實施新法的弊端,要求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舊制。但王安石堅持變法,對司馬光的異議一一回決,蘇轍,韓琦也極力阻擊青苗法,新法的科舉制度也遭到反對。后因反對勢力抨擊王安石及其新法,王安石只得向趙頊提交辭呈。熙寧八年(公元1074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但新法仍然得不到支持,次年,王安石再次辭官,趙頊將王安石外調鎮南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王安石直到去世再沒有返朝任職。

熙寧八年(公元1074年)十一月,交趾(今越南)攻陷欽州和廉州。改渝州為南平軍。熙寧九年(公元1075年)正月,交趾(今越南)攻陷邕[yōng]州(今南宋市),知州蘇緘戰死,軍士被殺害者達五萬餘人,任命郭逵為安南道行營都總管、招討使,率軍到達廣西前線。趙頊下詔占城、占臘聯合進攻交趾(今越南)。十一月,出動六萬軍隊,分水陸兩路大舉進攻宋廣西路。熙寧十年(公元1076年)當年夏天,宋軍收復邕州、廉州。秋天時收復全部失地。十一月,宋神宗三次下詔解決南征軍的軍需等問題,一如既往地反擊交趾軍。十二月,郭逵率宋軍進入交趾境內。交趾屯聚重兵於決里隘進行阻擊,派有大象組成的軍隊向宋軍進攻。宋軍以強弩射象,用刀砍象鼻,打敗交趾軍,攻佔決里隘。繳獲了許多船隻,交趾王李乾德眼看宋軍就要兵臨城下,趕忙奉表乞降。從此,交趾再不敢侵擾宋境。

元豐改制

王安石再次罷相的第二年,趙頊改年號為元豐,親自主持變法,他變法也由前期的理財為主,轉為改革官制和強化軍兵保甲為主。他向天下頒布了《寄祿格》,核心內容是精簡辦事機構、減少官員層級裁汰冗員、提高辦事效率。這些措施重點解決官員虛職多實職少的弊端,使官員名實相符、有職有權,同時統一官員的薪俸,加大對官員的考核。這場改革同樣聲勢浩大被稱為“元豐改制”。

慘敗西夏

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七月,西夏國王李秉常被囚,梁后專權,趙頊認為這是進攻西夏的好機會,發兵20餘萬名,兵分五路深入西夏境內直抵靈州城下。宋軍起初進展順利,連續攻下幾個州城,但在靈州城下西夏軍頑強抵抗,宋軍糧道被切斷,人困馬乏,軍心開始渙散。西夏軍挖開靈州城外的河渠,北宋軍淹死和逃亡過半,無奈撤軍。靈州之役大敗,趙瑞仍想消滅西夏。

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五月,趙頊在銀州,西夏的邊界修築永樂城屯駐軍隊,想困住興州的西夏軍。永樂城剛建好西夏就發兵30萬進攻,北宋軍敗退並被圍城中,切斷水源,宋軍渴死一大半,最終徐禧和守城將士戰死萬餘人,將校200多人,士民及民士20多萬人。最終與西夏和議,每年向西夏交納財物。

憂鬱病逝

西北邊境戰事失利,趙頊的精神受到打擊,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二月一病不起,大臣王珪[wáng guī]等人勸他早立太子,趙頊立第六子趙傭[yōng]為太子,改名趙煦,生病期間的朝政大事斬由皇太后處理。同年三月,趙頊駕崩於福寧殿,終年三十八歲,葬永裕陵。趙頊死後,初謚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九月,加謚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十一月,改謚體天顯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十一月,最終謚號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廟號“神宗”。十歲的太子趙煦即位,是為宋哲宗;高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臨朝聽政。

為政舉措

政治舉措

整頓吏治

當代學者譚鳳娥認為,元豐改制是中國古代官制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它對官吏循名責實,官任其職產生了實效。官制沿用也證明它的價值。它對官僚機構精簡,節約國家財政開支,限制了冗官冗員的滋生,扭轉機構重疊,吏員冗濫,職權分裂等問題,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它調整官品制,簡化了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官品等級。但也產生了一些弊端,恢復宰相三省制,複雜了辦事過程。改制后入仕途徑眾多造成冗官的源頭並未堵塞,只對文官做了整頓,沒有武官及其它官階做改革。

經濟舉措

青苗法

國家以常平倉和廣惠倉賑濟災困。把常平倉、廣惠倉的錢穀放貸給農民,到收穫季節再加息收回。當代學者黃俊偉認為青苗法是封建國家同豪強兼并之家進行利益分割的一種表現,即把豪強兼并之家用高利貸佔有的農民的剩餘勞動(乃至必要勞動)轉歸於封建國家,達到了富國安民的目的。一是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二是減輕了農民所受的高利盤剝之苦,需要借貸的民戶有低息的青苗錢可借,免受豪強兼并之家的高利貸盤剝,減緩了貧富兩極分化的惡化,反對者們則不遺餘力的捍衛富民階層的利益,把富民地主階級的國家之義放在首位,他們之間的義利衝突導致了變法的步履艱難。

農田水利法

對當地應修復或應創建的水利灌溉工程,提出具體的計劃和方案。當代學者黃俊偉認為,推行此法七個年頭,全國興修水利工程達一萬多處,灌溉民田三十六萬頃以上、官田近兩千頃。這也是王安石“欲富天下則資之土地”“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的理財思想所收到的功效。因此,此法被評價為最能體現“為天下理財”主張,也被認為是利國利民的法令。

方田均稅法

方田均稅法按每戶的產業情況,負擔國家賦稅。當代學者黃俊偉認為土地被兼并后的農民租種地主的土地並向地主交租,地主再向國家交稅,農民、地主和國家之間,形成“農夫輸於巨室,巨室輸於州縣,州縣輸於朝廷”的關係。一方面,農民對土地和國家的依附關係逐步減輕;另一方面,地主為賦稅與國家發生的利益較量愈演愈烈,地主拚命縮小自己的賦稅承擔份額,把負擔轉嫁到下戶身上。

募役法

募役法又稱免役法或廢差役法。把原來按照戶等輪充差役的辦法,改由政府出錢募人應役,所需款項向百姓徵收,按照戶等高下分擔。當代學者黃俊偉認為,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制定的法令較切合南方的實際,免役法要求在向政府繳付夏、秋兩稅時,附帶交付“免役錢”和“助役錢”,由政府僱人服役。此法得到世族背景較少的南方人支持和贊成;北方的農業生產和商業經濟都相對落後,民眾生活困難,很難有現錢繳納賦稅,即使借貸也難以償還,以錢代役更是加重他們實物變現的困難。最主要的是,免役法加征的助役錢大多是由北方的官品形勢戶承擔,所以遭到北方世族豪門出身的士大夫的強烈攻擊,很難在北方地區實施。這是地域經濟差異及法令背後的義利較量和價值排序對義利博弈的影響。

市易法

市易法的目的是方便市民生活,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當代學者黃俊偉認為市易務類似於以國家百貨公司形式參與市場競爭,與其他市場主體逐利,由政府出面掌控商品的定價和交易,用“看得見的腳”剝奪了“看不見的手”對市場的調適,是越俎[zǔ]代庖,違背了市場運行規律,擾亂了市場秩序,阻礙甚至倒退了商品經濟的正常發展。從這個維度評價,此法應是新法中最失敗的。

均輸法

均輸法將宮廷和衙門需要的用品,由地方供奉改為官方採買。當代學者黃俊偉認為變法派實施法令,由國家對各地商品進行宏觀調控,收回以往被富商巨賈所操縱的輕重斂散權益,減少了商品囤積或運輸費用,降低了商品成本,有利於節省國家財政開支。但沒慮及,國家直接參与商品流通,不僅中斷了皇宮和官衙的供應商們(這些商人大部分有官場或皇室背景)的經濟收入渠道,激起他們的抵死反抗,也引起與他們有經濟關係的臣僚、宦官、皇室的不滿,招致他們的一致反對。

免行法

各行根據獲利多少,按月或按季交納免役錢。當代學者黃俊偉認為雖然變法初衷是不加重中戶和下戶的負擔,將大地主和富戶的部分財富收歸國有,以解決財政問題。出發點是減輕中小地主和自耕農的負擔,富國與富民并行不悖,既達到為國理財之“義”,又實現了不加賦而國用足之“利”;但結果卻是豪強大地主將他們的負擔轉嫁給了中小地主和自耕農,使下層農民生活更痛苦,造成害民富國、國進民退的客觀局面,使國家承受聚斂之意,失卻仁政為民之“義”。

軍事舉措

保甲法

保甲法通過訓練壯丁,使他們成為兵,成為一部分軍事力量,從而改變北宋的募兵制。當代學者黃俊偉認為,保甲法改善軍隊素質,節省養兵耗費,革除募兵積弊,擴大戰士基數,有望制服西夏、北遼,實現統一事業的法令,卻一再引起宋神宗的疑慮。為減少財政開支,宋神宗同意並支持推行保甲法,但他希圖最大幅度地保留祖宗定下的募兵制,成為新法的阻礙。

將兵法

將兵法是由政府選出有作戰經驗和能力強的將官對駐軍進行軍事訓練,提高軍隊素質。當代學者黃俊偉認為將兵法的推行,有利於精簡軍隊、穩定禁軍指揮官、固定禁軍駐地、強化軍事訓練,實現“兵知其將,將知其兵”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戰鬥力。

保馬法

保甲養馬,官府撥馬或官府出錢自行購馬,養馬戶可減賦役還有報酬,但要保護好馬,馬如果死了要賠償。當代學者黃俊偉認為保馬法是由百姓出力飼養軍馬的辦法,使政府節省了大量開支,也保障了軍馬的來源,同時還提高了鄉兵的緝盜能力。加強了大地主控制的保甲武裝力量。也是兼得強兵和節流的法令,從這個維度分析,此法於國於民都有利。

軍器監法

設置軍器監製作精良武器,管理全國武器。當代學者黃俊偉認為設軍器監,統一管理全國的武器製造,招募能工巧匠,嚴格兵器製作,鼓勵改良兵器,尤其是用煤鍛鐵,火藥制炮,煉製新式武器,取得很好效果。改良后的精鍊利器,在戰場上護佑士兵,提升了士氣,有利於提高戰鬥力,提振軍威,實現強兵目標。這一利國強軍的變革推行的十分順利。

文化舉措

編纂著作

趙頊命司馬光編輯完成《資治通鑒》,這本書在歷史編纂[zuǎn]學,治史態度精神,寫作技巧特色,保存史料價真等方面,都成為後世史學的典範。

貢舉法

貢舉法,廢除明經科,以經義、論、策對進士進行考試。貢舉法的考試內容明顯減少,實用性增強,當代學者劉圓圓認為,對於考試的人的基礎考查卻也明顯欠缺,舊的考試考兩經,新的貢舉法只考一經,有的科目不用複習,只要模仿就可以通過。也有現代學者楊安邦認為宋神宗取消詩賦明經諸科,以進士為主要科目,科舉制度日趨成熟,進士考試以經義、論策,殿試進士專以策論,強調人才實際治國才能,強調考查士人對現實政治的理解及對策‚從考試學方面說,避免了死記硬背之弊於今仍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三舍法

三舍法是將學生按舍分等級,按不同舍級進行教學,並設有專科學校,培養專門人才。當代學者管延慶認為三舍法的施行使得太學成為人才培養的核心,州縣學的建設,形成了一整套的學校體系,並且以三經新義為代表的經義考察,更是使得官學的發展如日中天,培養了大批的變法人才,在此情況下,書院進一步萎縮,官學進一步壯大,推動了變法中士人階層的思想,在政治變革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人物評價

宋朝學者朱熹評價:趙頊一心要治里好的,用人只要一用就只相信他。宋神宗很聰明,天下的事他都知道,只是做事不按節奏來。宋神宗喜歡用生事的人。

元朝脫脫等人撰寫的《宋史》評價:宋神宗天性孝順友善,他侍奉宋英宗和皇太后,會一整天站着,就算是酷暑或是嚴寒,都是如此。曾經與岐王、嘉王在東宮讀書學習,侍講王陶講論經史,宋神宗帶着二王一起拜見王陶,因此朝廷內外紛紛稱讚,說他言行一致,是個賢才。宋神宗即位以後,小心謙恭,尊重宰相大臣;詔求直言勸諫,考察民間疾苦,撫恤喪失父母的孩子,奉養年紀高邁的老人,救濟貧困家庭。不大興土木興修宮室,不嗜好遊山玩水。勵精圖治,將大有一番作為。

明朝學都王夫之評價:宋朝政治的亂是從宋神宗開始的,宋神宗被天下人怨,被後世的人批評,不是因為他有驕奢淫逸這些行為,只想在朝堂上急於善治,但卻使得百姓感到困擾。

清初學者顏元評價趙頊:治國他用薛向、張商英等人治,治軍用王韶、熊本等人,向西攻克吐蕃,向南平定洞蠻,奪取了西夏五十二個營壘,高麗前來朝見,宋朝幾乎復興了。

當代學者吳天墀[wú tiān chí]評價趙頊:他懷抱富國強兵的思想,力圖振作有為;任用王安石做宰相,實行各項政治改革,積極為對外用兵創造有利條件。

當代學者王才忠評價:宋神宗是變法派的靠山,但他氣魄不夠宏大,思想不夠深刻,性格不夠剛毅。

當代學者李華天瑞評價:宋神宗是王安石變法的主要領導者,王安石雖然主導如何變法,但是變法能不能實行則取決於宋神宗,從這個意義來說,有宋神宗才有王安石,有宋神宗力排眾議,才有王安石的變法。

家庭成員

墓葬信息

宋神宗死後葬於永裕陵,位於鞏義市西南20公理芝田鎮八陵村南一里許丘陵上。陵區南北長約2200米,東西寬約500米。永裕陵由上宮、下宮以及欽聖憲肅向皇后、欽慈陳皇后、欽成朱皇后、顯恭王皇后等陵組成,宮城位於兩乳台北面約135米,兩邊的四神門闕台和四隅角闕遺址保存完好。宮城平面呈正方形,邊長約240米。陵台位於宮城正中,呈方形覆斗狀,現存陵台頂邊長18米,底部邊長48米,高15米。永裕陵上宮現存石雕造像52件,缺少神道西側馴象人、甪端[lù duān]、控馬官和石虎各1件。

軼事典故

側金盞

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秋宴,趙頊在神廟和王歧公舉杯飲酒時,風疾發作,一側的舉不起來,酒把御袍弄髒了,當時京城中流行側金盞的詩歌,皇城司的人認為是這首歌帶來的不祥,禁唱此歌。

力排眾議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一天,趙頊和祁王趙灝[hào]一起侍奉曹皇后時,曹皇后表示,民間很多人為青苗助役錢所苦,趙頊聽了不高興,表示這個本來就是為了方便百姓而設的,並不是要坑害他們。曹皇后表示王安石有才,可是對他不滿的太多,還是暫時放他出京。祁王也贊同曹皇后的想法,趙頊表示所有的大臣只有王安石捨身為國,祁王如果覺得趙頊在敗壞國家可是自己來當皇帝,后不歡而散。

博學多聞

宋神宗讀書時提出的問題出人意料,講官們常常在進講時為難,作為講師之一的蘇轍曾經拍着肚皮表示,每次進講都渾身冒汗。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影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