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寺(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雞籠山東麓上的寺廟)

雞鳴寺位於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雞籠山東側,是南京最古老、也是最大的梵剎和皇家寺廟之一。自古就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寺的美譽,是南朝時期中國南方的佛教中心。

雞鳴寺始建於西晉,南朝梁普通八年(公元527年)梁武帝在雞籠山創建寺廟,使此真正成為佛教勝地,后寺廟毀於戰火。隋、唐、宋、元時期,雖有在寺廟遺址重建佛院,但規模、香火遠不能和昔時相比。

直到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才在故址的基礎上重建雞鳴寺,佔地高達一百餘畝,寺內常住僧人有百餘人之多,使這座古老的寺廟又重現異彩。明朝以後,雞鳴寺逐漸年久失修,清朝康熙年間曾經大修過兩次,康熙南巡時還為古寺親筆題寫了「古雞鳴寺」大字匾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為了保護名勝古迹,人民政府決定重建古雞鳴寺。從1983年動工,歷經數年,將其修復,重新達到了明末清初時宏大的建築規模。如今的雞鳴寺古樸典雅、雄偉壯觀,成為南京最重要的寺院之一。

自然地理

雞鳴寺地處南京市玄武區雞籠山東側,雞籠山「山高二十丈,后臨玄武湖」,山勢渾圓,狀似雞籠。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5.4攝氏度左右,夏季炎熱、冬季寒冷,降水量充足,年降水量在998.6毫升左右,適合各種南北方植物的生長。雞鳴寺樹木蔥鬱,有一條將櫻花樹作為行道樹的櫻花大道,供遊客觀賞。

歷史沿革

名稱來源

雞鳴寺這個名字的來源,據傳是因為寺前有雞鳴埭而得名。而雞鳴埭據傳則是齊武帝蕭賾游鐘山,聽到雞鳴聲,故此山改稱為雞鳴埭。清人余賓碩曾寫過《金陵攬古》,其中有一條關於雞鳴寺的記載,「寺前有雞鳴埭。齊武帝早游鐘山,射雉至此,始聞雞鳴也。」

建築歷史

魏晉南北朝時期

雞鳴寺始建於西晉,早在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就在雞鳴寺寺址所在地依山造室。

南朝梁普通八年(公元527年),梁武帝在雞鳴埭興建同泰寺,改年號為大通元年。梁武帝醉心佛教,曾4次入同泰寺捨身當和尚,自稱「菩薩皇帝」,經常聚集名僧在同泰寺講經。寺院依皇家規制而建,恢弘壯麗,被譽為「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寺。當時寺內共有六所大殿,小殿及殿堂十餘所,還有一座九層高的浮屠寶塔和一座七層高的大佛閣,供奉着十方金佛和十方銀佛。十分壯麗,盛極一時。使這裡成為了真正的佛教聖地。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謀反,梁武帝餓死於台城,寺廟就此毀於戰火。

唐宋時期

直至吳天贊元年(公元992年)楊吳築金陵城,在同泰寺故址上建造了台城千佛院。南唐時名為靜居寺,后改為圓寂寺,宋代改為法寶寺。但規模遠不可與昔時相比,直至明初,都只是一座小小的普濟禪師廟。

明清時期

后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才在法寶寺的基礎上重新修建了雞鳴寺,佔地一百餘畝,寺內常住僧人有百餘人之多,雞鳴寺重現異彩。據傳連朱元璋的原配皇后馬皇后也常來此敬香,並為此特開鑿了一條敬香河,可見當時香火之旺盛。

明永樂年初,朱棣迎西藏僧哈立麻大寶法王,在山下建施食台。

明以後,由於年歲久遠,雞鳴寺日益衰敗。清朝康熙年間經歷過二次大修,並改建了山門。康熙在南巡時,還臨幸山寺,為古剎題書了「古雞鳴寺」大字匾額。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1年),又重建了凴虛閣。這座古寺也得到了乾隆皇帝手提的匾額和楹聯。清咸豐年間,雞鳴寺毀於兵火。同年間重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寺僧西池等募捐集資,修建了觀音樓,樓里供奉着與眾不同的觀世音菩薩像,菩薩坐南朝北,旁邊佛龕上的楹聯寫道:「問菩薩為何倒坐,嘆眾生不肯回頭。」雞鳴寺從此又被稱為觀音閣、觀音樓。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兩江總督張之洞為了紀念好友及學生,也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在雞鳴寺殿後面興建了「豁蒙樓」。

民國時期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寺僧石霞、石壽又在豁蒙樓旁增建一樓,取名為景陽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1958年起,在原住持宗誠法師的帶領下,雞鳴寺改為尼眾道場,並逐漸對外開放,成為南京重要寺院。文化大革命期間,雞鳴寺遭到嚴重破壞。1979年,政府決定重建雞鳴寺。1983年動工,經曆數年,修葺了觀音殿、大雄寶殿等,又修復了老山門,建了新山門。1985年雞鳴寺重新對外開放,加強了與海內外佛教界的聯繫,進一步深入交流佛教文化,增進彼此了解。1986年4月1日,泰國佛教界贈送銅佛像,江蘇省佛教協會和南京市佛教協會200餘人參加泰國佛像安奉儀式。1990年又重新修建了一座藥師佛塔,這座佛塔七層八面,塔高約四十四米,塔內供奉着一尊明代藥師佛銅像。003年11月6日,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尼眾部在雞鳴寺開辦,是江蘇省第一所尼眾佛學院。2004年10月,開辦兒童讀經班。11月12日至18日,首次舉行水陸法會。11月17日,首次放五大士焰口。2005年3月17日,開辦佛學沙龍。9月,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尼眾部改名為「江蘇尼眾佛學院」,開設本科班和研究生班。

現在雞鳴寺已經從香火道場逐步轉變為尼眾學修道場,般若廟為對外宣傳佛教教義陣地。

建築風格

雞鳴寺不僅是供奉佛祖的寺廟,同時也是與城市相連的園林。寺廟園林文化是寺廟造園藝術的一部分。雞鳴寺依山、背湖、臨城,集山、水、林、寺於一體,樹木蔥鬱,景色秀美,山的沉穩和水的靈動在雞鳴寺中巧妙結合。同時,雞鳴寺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築、古文化以及濃厚的宗教藝術色彩和佛教文明,這是充分利用自然環境造人工之景,賦予自然宗教意味。將自然之景和人工之景進行了巧妙的融合。

主要景點

雞鳴寺寺門位於雞鳴寺路左側石階上,黃牆門洞正中,四個金色大字「古雞鳴寺」,熠熠生輝。步入山門,可看到施食台(志公台)。施食台前為彌勒殿,再往上則是大雄寶殿和觀音樓。觀音樓左側為豁蒙樓,是雞鳴寺的最高處。大雄寶殿的東面是憑虛閣遺址,西面為塔院。塔院內用青石鋪地,採用青石磨光雕花的工藝,藥師佛塔在這裡建造。雞鳴寺的南側是香客供奉香火的香台。東側景陽樓后則是有着一段凄慘故事的胭脂井。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又名毗盧寶殿,是雞鳴寺的主殿,重建於1994年。殿內正中供奉三身佛中的毗盧佛(法身佛像),兩邊為文殊、普賢兩大菩薩,而東西兩旁供二十四諸天。殿內常年香煙繚繞、紅燭高照。

觀音殿

觀音殿又稱「觀音樓」,敕建於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萬曆年間重新修葺。但在清咸豐年間毀於兵焚。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寺僧西池等募捐重建。

殿內供奉着普渡眾生的望海觀世音菩薩,背面供奉着泰國佛教界贈送的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鎏金銅像,兩側塑立着32尊應天佛各自神態迥異,栩栩如生。

泰國佛教界贈送的觀世音菩薩,坐南朝北,與其他寺廟截然不同。兩旁楹聯給出了為何不同的答案,「問菩薩為何倒坐,嘆眾生不肯回頭」。

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觀音生日、六月十九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皆舉行觀音法會,來此燒香拜佛的香客遊人絡繹不絕,不下十餘萬,是南京寺廟之首。

藥師佛塔

藥師佛塔於1987年動工興建,主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層用木結構裝修,於1990年正式建成。藥師佛塔外觀為九面,但實則為七層八面,高44.8米。是雞鳴寺歷史上的第五座大佛塔。塔內供奉一尊明代藥師佛銅像,原為雍和宮所藏,后經周恩來總理特批,移供南京。

此塔名為消災延壽藥師佛塔,是國泰民安和希望香客、遊人能夠消災延壽的意思。寶塔南門正門門額的「藥師佛塔」四個大字,為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手書,北門門額上鐫刻「國泰民安」的匾額,是南京市市長親筆題寫。

塔院中央為基座,四周皆為碑廊。

塔內一層供奉着一座明代銅鎏金的藥師佛像,藥師佛,又被稱為藥師琉璃光王如來、藥師如來、大醫王佛、十二願王、醫王善逝。是東方凈琉璃世界之教主。自二層起,每層中央都供奉着四尊木雕藥師佛像,各置於明代金絲楠木雕花佛龕中。

頂部塔剎高9米,用銅、錫製成,塔頂的圓帽、葫蘆、法輪、風鈴和風頭都是用銅製做而成的,顯得金碧輝煌。

胭脂井

胭脂井位於雞鳴寺東麓,原名為景陽井。井欄八角形,向東的一面上刻「胭脂井」三字。胭脂井因一段亡國凄慘故事而聞名於世,「胭脂井的故事」也於2014年被列為「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傳公元589年,隋文帝發兵滅陳,隋軍攻入台城時,南朝末代皇帝陳叔寶和兩位寵妃張麗華、孔貴妃藏入枯井之中,經太監的指引,隋軍仍找到三人,后被吊起俘獲。粉面黛目的兩位妃嬪嚇得涕淚俱下,胭脂沾滿了石井欄,後人用帛拭之不去,胭脂的痕迹在石欄上留了下來,從此得名「胭脂井」。

宋代進士曾鞏鑒於陳後主的荒淫無度,曾作「辱井銘」,將「辱井在斯,可不戒乎?」刻於石井欄之上,以告誡後人,故後人又稱此為「辱井」。

以胭脂井為中心布置樓、堂、廊、軒,形成一組園林式建築群,為「胭脂齋」。現為素菜館,對外供應素食。

豁蒙樓

清末兩江總督張之洞曾多次和學生好友楊銳登臨雞鳴寺。戊戌變法失敗后,六君子之一的楊銳遇難,張之洞為紀念楊銳在雞鳴寺建造了豁蒙樓,名字取自楊銳經常吟誦的杜甫名詩「憂來豁蒙蔽」,並手書匾額。

豁蒙樓位於雞鳴寺最高處。登上豁蒙樓,憑窗眺望,湖光山色、亭台樓閣都可以盡收眼底。

現已改建成雞鳴寺百味齋,有香茶素點可供食用。

香台

香台前燃着一支紅色的巨型蠟燭,外側台上是一排蓮花油燈,用來給香客們燃香。內側平台上則是香客們供奉的香,下側有一個坑,香灰落入坑中,積多了,僧人便從下面的石洞將其清理乾淨。

時令景觀

南京雞鳴寺櫻花路總長約400米櫻花路,兩側共種植260餘株櫻花。初春時節,櫻花綻放,美不勝收。每到三四月份,雞鳴寺前來賞櫻的遊客和香客絡繹不絕。據統計,2018年3月19日雞鳴寺地鐵站客流量就已經到達16.8萬人。

開發與保護

雞鳴寺始建於西晉,早在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就在雞鳴寺寺址所在地依山造室。

南朝梁普通八年(公元527年),梁武帝在雞鳴埭興建同泰寺,使這裡成為了真正的佛教聖地。

吳天贊元年(公元992年)楊吳築金陵城,在同泰寺故址上建造了台城千佛院。南唐時名為靜居寺,后改為圓寂寺,宋代改為法寶寺。

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法寶寺的基礎上重新修建了雞鳴寺,佔地一百餘畝,寺內常住僧人有百餘人之多。

后清朝康熙年間經歷過二次大修,並改建了山門。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1年),地方官員為了迎接乾隆皇帝和太后南巡,又重建了凴虛閣,雞鳴寺從此又被稱為觀音閣、觀音樓。

清咸豐年間,重修了毀於兵火的雞鳴寺。

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兩江總督張之洞為了紀念好友及學生,也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在雞鳴寺殿後面興建了一座經堂,親筆題寫匾額,取名為「豁蒙樓」,來源於楊銳喜歡反覆吟誦的杜甫名詩「君臣上論兵,將帥暖燕蘇。朗詠六公篇,夏來豁蒙樓。」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寺僧石霞、石壽又在豁蒙樓旁增建一樓,取名為景陽樓。

1979年,政府為了保護名勝古迹,落實宗教政策,決定重新修復改建雞鳴寺,使其能夠恢復明末清初的建築規模。1983年動工建築,經曆數年,修復了豁蒙樓、觀音殿、大雄寶殿等。1985年,雞嗚寺即重新對外開放,隨後又逐步修了大山門、毗盧寶殿、鐘樓、鼓樓、放生池等建築。1990年,重新建造了藥師佛塔。

現在雞鳴寺已經從古時的香火道場逐步轉為尼眾學修道場,般若廟成為了對外宣傳佛教教義的陣地,首創了江蘇尼眾佛學院,使進寺信眾、遊客能夠文明敬香。

2018年成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