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故里景區(中國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國家AAAA級景區)

黃帝故里景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地處新鄭市區西北部:北至鄭韓路,東至迎賓路,南至人民路,西至閣老路。景區規劃用地面積 53.66公頃,其中黃帝故里園佔地40公頃,從南到北中軸長1080米,東西寬366米,蒼松翠竹,古木成蔭。

新鄭市是軒轅黃帝出生、建都、立業之地,是黃帝部落開啟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五千年前,新鄭為有熊國。據文獻記載,農曆二月初九,黃帝生於軒轅丘(今新鄭市區北關),其後三月初三在有熊國開國立都,肇造中華文明。漢代,河南新鄭人於軒轅丘建“軒轅故里祠”供人們朝拜祭祀黃帝。20世紀90年代初,新鄭縣重修軒轅故里祠並整治環境。之後經過2002年和2007年兩次改擴建,整體命名為黃帝故里景區,面積增加至7萬多平方米。2020年5月,景區再次啟動規劃提升。提升后的景區建築面積為11萬平方米,從南至北依次分為故里廣場、尋根門廣場、同心廣場、故里祠靜心園、拜祖廣場、軒轅丘和黃帝文化花園區七大區域。

1992年以來,黃帝故里新鄭開展尋根拜祖文化旅遊活動,景區每年吸引海內外數以萬計中華兒女前來謁拜始祖。核心區域故里祠於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6月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次年,景區被評為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自2006年起,黃帝故里景區連續17年舉辦拜祖祭典,黃帝祭典(新鄭黃帝拜祖祭典)於2008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0年,景區啟動網上拜祖。“雲拜祖”在數十家重點新媒體平台上線,海外媒體和眾多自媒體平台進行多語種報道。2021~2023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全球全網點擊量超20億人次,網上參與人數分別達到1630萬、5865萬、6369萬人次。

名稱來源

河南新鄭,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誕生、建都地。五千年前,新鄭為有熊國。據文獻記載,農曆二月初九,黃帝生於軒轅丘(今新鄭市區北關),其後三月初三在有熊國開國立都,肇造中華文明。古代官民為紀念黃帝功德,在軒轅丘旁建軒轅故里祠。20世紀90年代起,軒轅故里祠經數次改擴建並命名為黃帝故里景區。

歷史沿革

文化背景

黃帝在中華大地統一部落、建都立國,選賢任能,革故鼎新,制衣冠,造舟車,立法紀,播五穀,築宮室,創文字,知算數,作干支,定曆法,使中華民族第一次進入大融合時代,是華夏文明肇始者和中華民族人文始祖。

公元前7000~前5000年,有熊氏之國居住在今新鄭境域,世代國君稱為少典氏。少典氏族衍生出兩個族團,一個是神農氏炎帝族團,一個有熊氏黃帝族團。公元前5000~前3000年,黃帝族首領姬軒轅居住在有熊國(今河南新鄭)姬水一帶。至黃曆100年,黃帝去逝,葬橋山。其臣左徹削木為黃帝像,建祠廟,率群臣每年祭祀黃帝,開啟歷朝歷代祭祀黃帝。

春秋時期,周宣王之弟姬友,將位於陝西的封地“鄭”,遷到溱洧之水交匯處,始稱“新鄭”。新鄭“三月三、拜軒轅”習俗最早見於《左傳》記載:鄭相子產“興國君登山拜祖”。史載黃帝有25子,得姓者12姓,其子孫分封101個封地。據戰國《世本》記載,黃帝子孫各地繁衍超過540個姓氏。

自西周起,已有大量書籍記述黃帝事迹。其後漢、晉、北魏、唐、宋等諸史權威學者一致認為黃帝都有熊,其地望在新鄭。漢代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曰:”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將軒轅黃帝立為五帝之首,稱之為中華民族始祖,錄黃帝居軒轅之丘;並記述黃帝王朝共划九州,以行政區劃建置。疆域東至於海,西到甘肅隴右,南到長江,北到燕山;東西南北長各1500千米,面積220多萬平方千米。唐代以後,炎黃子孫恭拜先祖黃帝儀式漸成規制。清朝順治十六年《新鄭縣誌》及乾隆《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均記述黃帝生於軒轅之丘(河南新鄭)。道光十七年林則徐升遷湖廣總途經新鄭黃帝故里,拜謁黃帝。

民國二十八年(1939 年)《禹縣誌》及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方毅傅運森等78位學者編篡《辭源》(正續編合訂本)記述黃帝生於河南新鄭縣軒轅丘,並在此建都。20世紀60年代,台灣中華文化研究所林尹、高明編纂《中文大辭典》記述軒轅丘地名在河南省新鄭縣,黃帝生於軒轅丘。

1992年,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舉辦“炎黃文化與中原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確認黃帝生於河南新鄭。同年,新鄭市開始舉辦尋根拜祖活動。2005年4月,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中國古都學會、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和新鄭市歷史文化研究會聯合舉辦《黃帝故里故都歷代文獻匯典》學術研討會,再次確認河南新鄭是黃帝故里故都。

自2012年以來,拜祖大典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政協、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鄭州市人民政府、鄭州市政協承辦,新鄭市人民政府執行。現在,每年農曆三月三日已成為全球華人回河南新鄭黃帝故里拜祖節日。

建設歷程

漢代,河南新鄭人於軒轅丘建“軒轅故里祠”供人們朝拜祭祀黃帝。

明朝隆慶四年(1570年),修葺位於新鄭縣城北門外的“軒轅故里祠”,並於祠前建軒轅橋。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鄭縣令許朝柱於軒轅故里祠前立“軒轅故里”碑。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軒轅故里祠,《重修大殿碑記》記述重修及捐資情況,並記述:“古傳鄭邑為軒轅氏舊墟,行在北有軒轅丘遺迹,乃當年故址。”

20世紀90年代初,新鄭縣對軒轅故里祠進行重修和環境整治。重修后的軒轅故里祠區面積約2畝,坐北面南,祠有大殿五間,殿中端坐黃帝老年塑像。

2002年和2007年,軒轅故里祠進行兩次較大規模改擴建,成為佔地面積100餘畝的黃帝故里景區,並分為中華姓氏廣場、軒轅廟前區、軒轅廟、拜祖廣場、軒轅丘與黃帝紀念館區五個區域。

2020年5月,黃帝故里景區再次進行規劃提升改造,將景區分為故里廣場、尋根門廣場、同心廣場、故里祠靜心園、拜祖廣場、軒轅丘和黃帝文化花園區七大部分。

地理特點

位置

黃帝故里景區地處河南省新鄭市區西北部。景區規劃區位於新鄭市鄭韓故城城牆內,北至鄭韓路、東至迎賓路,南至人民路,西至閣老路。規劃用地面積 53.66公頃。其中,黃帝故里景區佔地40公頃,總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景區從南到北中軸長1080米,東西寬366米。園區規劃目標為“全球華人拜祖聖地、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定位華夏歷史文化傳承創新示範園區和黃帝文化產業發展園區,標誌為人文始祖朝聖之地和姓氏之根尋根之地等。

地質

景區地屬新鄭市,處於中國地理分佈的二階台地前沿、秦嶺緯向構造的東端,豫西山地向豫東平原過渡地帶。市境大部分地區為上更新統第四系沉積物,東北部是黃河二級階地,以砂、粉細砂為主;西部是山前傾斜崗地,主要是亞砂土和粉細砂;東南部是崗間窪地,其岩性為粉細砂;西南部鳳后嶺一帶低山區,以下元古界石英砂岩為主;西北部梅山一帶是二疊系砂頁岩和第三系石英砂岩。

地貌

新鄭地勢西高東低,中部高,南北低。中部是丘陵崗地,東部為平原,西北部為丘崗地,西部和西南部地區多為山地和丘陵。市境內南有陘山,西南有具茨山(即大槐山),西北有梅山、太山。境內最高峰為具茨山,海拔 793米。

氣候

新鄭市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冷暖適中、雨熱同期、 乾冷同季、氣候災害頻發等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為14.2℃,歷史最高氣溫42.5℃,歷史最低氣溫-17.9℃。其中,7月最熱,月均氣溫27.1℃,1月最冷,月均氣溫0.4℃。年平均降水量為676.1毫米,最高為1174.0毫米,最低 449.4毫米,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佔全年降水量的65.7%。年均蒸發量1476.2毫米,年均日照時數為2114.2小時;年平均雷暴日數約19天。

水文

新鄭市屬於淮河流域 ,境內河流主要有雙洎河(古為洧水)、黃水河(古為溱水)、潩水河(傳為姬水)、梅河、十七里河、十八里河、潮河、蓮河、高路河、柳河等14條,總長224千米。其中,雙洎河和潩水河屬潁河水系。雙洎河貫穿全市,境內長30餘千米,流域面積240平方千米;潩水河全長24千米,流域面積102平方千米;黃水河(29千米)、梅河(27千米)、蓮河、高路河、柳河等為雙洎河支流,流域面積317平方千米;十七里河、十八里河、潮河為賈魯河水系,流域面積134平方千米。

景區布局

景區從南至北依次有故里廣場、尋根門廣場、同心廣場、故里祠靜心園、拜祖廣場、軒轅丘和黃帝文化花園區七大景區。布局形式傳承典型中國傳統中軸儀軌秩序:蒞尋根之門,踏御路黃道;進同心寰,升祭祖壇;跨軒轅橋,朝故里祠;行靜心之道,晉左右儀門;佇禮賓台,入拜祖庭;拜始祖殿,登臨璽台,上軒轅丘。同心廣場系祖壇兩側新增黃帝文化館(東側)和中華姓氏館(西側),形成一條貫通東西“兩館一壇”布局和“祭天拜祖”副軸線。

主要景點

故里廣場

故里廣場用園林展現黃河風貌,廣場主線設計黃河“幾”字彎水景造型,將接旨亭、新鄭老城記憶等歷史遺存點綴其間,展示新鄭千年歷史變遷。

尋根門廣場

尋根門廣場突出“老家河南、根親中國”的文化底蘊,表達全球華人認祖歸宗、八方來朝,齊聚故里,開啟尋根拜祖之旅的願景。

尋根門從傳統牌坊提取意向,三開間,基座牆體以花崗岩整石砌築,紫銅瓦廡殿頂。將黃帝文化元素中的百家姓採用鑄銅工藝體現在紫銅板上,屋檐下的685個椽頭縱橫交疊。

從尋根門至軒轅殿前的拜祖道,寬18米,長500米,以“500米”寓意“5000多年”。中心甬路由縱貫南北的二百多塊巨石鋪就,石面弧形,左右配植銀杏、圓柏。拜祖中心區種植整齊儀樹,橫豎有序,株行有距。

同心廣場

同心廣場外方內圓,蘊含中華傳統的哲學思想。中心廣場中央積石起壇,建有系祖壇,寓意心繫始祖。正中鋪設天心石,環砌九塊石板,以九九之數向外每環增加九塊,合計九環表最高尊崇。壇四周刻有中國二十四節氣,以致敬黃帝開創的中華農耕文明。系祖壇東西兩側新增黃帝文化館和中華姓氏館均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立面以黃金麻花崗岩整石及紫銅板為主,地面鋪裝採用中國黑花崗岩,屋面採用定製紫銅板瓦。

系祖壇為心繫始祖,禮天之壇。由粗獷整石所築三層高台,四周水系環繞寓意四海。正中設天心石,環砌九塊石板,以九九之數向外每環增加九塊,合計九環。欄板石上陰刻二十四節氣,以致敬黃帝所開創的中華農耕文明。圓拱形天心石位五方之極。

黃帝紀念館位於系祖壇東側,為地上一層地下一層,南北跨度130米,東西跨度48米,總建築面積13000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積4500平方米,地下8500平方米。紀念館展陳分為“文明曙光、人文初祖”“文明傳承、激蕩千年”“文明之魂、偉大復興”三大展廳,以一系列的黃帝形象演繹其在影響和推動中華文明傳承中的貢獻。

中華姓氏館位於系祖壇西側,與黃帝紀念館相對,為地上一層地下一層,南北跨度135米,東西跨度90米,總建築面積14000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積5500平方米,地下8500平方米。中華姓氏館展陳採用大體量數字化語言,是以此由數字化語言與藝術語言共同打造的5G時代文博展館。

故里祠靜心園

故里祠靜心園有黃帝故里祠,祠前有軒轅橋、青石坊、指南車、日晷、漢闕等。2006年,黃帝故里祠作為新鄭軒轅廟古建築的一部分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里祠是新鄭軒轅廟的一部分(新鄭軒轅廟包括黃帝故里、軒轅廟、南崖宮及明代石寨牆)。歷代修葺改建,新中國成立前僅軒轅故里一組四合院建築。門前有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新鄭縣令許朝柱立“軒轅故里”碑一通。20世紀80年代對軒轅故里維修,沿襲舊制,恢復軒轅故里的山門、大殿以及左右東西配房。四合院南北長44.3米,東西寬26米。山門面闊三間9.7米,進深兩間5.25米,硬山式黃色琉璃瓦剪邊覆蓋屋頂。故里祠供奉有軒轅黃帝像,東西兩廂配殿分別供奉黃帝正妃嫘祖、次妃嫫母塑像。可通過坐像後壁畫了解黃帝一生功業。

軒轅橋為曲水拱橋,橫跨於姬水河上。原橋為明代所建,后被埋沒在地下。2002年3月,新鄭市決定恢復軒轅橋這一景觀,在開挖新橋橋基時,發現古橋址,形成“橋下有橋”的形成雙橋奇觀。

拜祖廣場

拜祖廣場北枕軒轅丘、南接故里祠,中居軒轅殿,四周長廊環繞。朝拜面積逾10000平方米,可供兩萬人朝拜。56間拜祖長廊象徵五十六個民族的血脈相連。

軒轅殿是黃帝故里景區標誌性建築。軒轅殿遵從最高禮制,採用崇台三階,左右各立三出墩闕;上蓬疊澀鋪作,頭頂五脊四阿,雄偉莊重,古樸雋永;大殿中心嵌九丈穹宇,寓意天下九州;牆壁以紫銅板錯疊覆蓋,狀如閃閃龍鱗。寰宇中央的金頂,直徑五丈,以純金箔滿鋪,反映軒轅黃帝時代的燦爛星象。整體以石材、紫銅為主材建造,鋪設九龍獻瑞、山河永固、五穀豐登三層浮雕,設有象徵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聖火台。新塑黃帝像端居殿中央,由原來的持劍變為揮手,左手輕握。黃帝像高9.95米,寓意九九歸一、九五之尊;地面環鋪五色石,代表江山社稷。

環繞拜祖廣場的長廊周長700米,共設4座儀門、兩座方亭,內側以高六米,重達18噸的62根整塊花崗岩石柱形成通透柱廊,外側以26幅大型浮雕講述軒轅黃帝的豐功偉績。

軒轅丘

軒轅丘以背靠軒轅殿的39米主峰為枕山,以一主四從的山勢環抱軒轅殿。山上終年常青,四季有景。

黃帝文化花園區

黃帝文化花園區以五行萬物的種植理念,與軒轅丘一道形成山環水抱的總體景觀布局,體現中華文明所追求的“生生不息,自然和諧”之美。

文化活動

自1992年新鄭黃帝故里開展尋根拜祖文化旅遊活動以來,每年都吸引了海內外數以萬計的中華兒女前來謁拜始祖。2006年開始,黃帝故里景區連續17年舉辦拜祖祭典。2008年,黃帝祭典(新鄭黃帝拜祖祭典)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拜祖大典都會組織系列根親文化活動,包括黃帝文化國際論壇、“老家河南”文化活動周、微電影大賽、世界旅遊市長論壇等。2023年4月22日上午,癸卯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在黃帝故里景區舉辦。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特邀嘉賓以及港澳台僑代表、優秀科學家代表等各界群眾代表2500餘人參加現場拜祖。期間同時舉辦2023全球豫商大會、黃帝文化國際論壇、“軒轅情·中國夢”全國中國畫書法篆刻作品展、“根親中國”華語電影短片大會等四項關聯活動。

黃帝祭典

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文獻記載,黃帝於農歷二月初九出生於軒轅丘(今新鄭市區北關),三月初三在有熊國開國立都,肇造中華文明。古代官民為紀念黃帝功業,在軒轅丘旁建軒轅故里祠,又在黃帝建功立業的具茨山(今始祖山)風后頂之巔築軒轅廟。自春秋時起,每年三月初三,當地仕民都要在軒轅廟、軒轅故里祠隆重舉行黃帝開國建都周年拜祖慶典以示紀念。新鄭黃帝拜祖祭典兩個固定的活動場所:新鄭市區北關軒轅丘旁的軒轅故里祠和新鄭市區西南具茨山風后頂之巔的軒轅廟。有祭典公拜和民拜兩種形式。其中,公拜是官方對黃帝的祭拜,相關記載最早見於《左傳》,由周至清,歷代延續不絕。民間則流傳“三月三,拜軒轅”的謠諺。

祭典儀程

典禮儀程分為:盛世禮炮、敬獻花籃、凈手上香、行施拜禮、恭讀拜文、高唱頌歌、樂舞敬拜、祈福中華、天地人和。

“盛世禮炮”儀程,現場全體人員肅立,鳴炮21響;“敬獻花籃”儀程,國家領導人,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主辦單位領導,鄭州市、新鄭市領導,將依次向軒轅黃帝座像敬獻花籃;“凈手上香”儀程,禮儀人員手捧盛裝黃河水的容器恭迎嘉賓,9位華人代表凈手敬香。

“行施拜禮”儀程,全體人員面向軒轅黃帝座像行三鞠躬禮;“恭讀拜文”儀程,大典主拜人恭讀《拜祖文》;“高唱頌歌”儀程,現場合唱演員與全體參拜人員共唱莊嚴肅穆的《黃帝頌》。

2023年的 “樂舞敬拜” 儀程,舞蹈演員表演中國古典舞;“祈福中華”儀程,優秀中華兒女和炎黃子孫代表共同祈福民族繁榮、祖國昌盛;“天地人和”儀程,全場放飛數千隻和平鴿和數萬個氣球。

其他活動

黃帝文化國際論壇

黃帝文化國際論壇是黃帝故里拜祖大典重要活動之一,從2007年開始作為拜祖大典固定關聯活動,已連續舉辦十五屆,成為華夏兒女傳承弘揚黃帝文化、黃河文化的重要平台和載體。2023年的論壇活動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中國先秦史學會、河南省政協聯合主辦,鄭州市政府、鄭州市政協承辦,河南省黃帝故里文化研究會、新鄭市政府協辦,論壇主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擔當”,歷時1天半。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獻禮片

至2023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獻禮片拍攝已連續進行8年。獻禮影片以軒轅文化為創作主題,圍繞着黃帝文化、黃河文化、根親文化進行創作,講述中華民族根脈的故事。從2021年起,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獻禮片開始《5000年很長嗎》系列影片。

“軒轅情·中國夢”全國中國畫書法篆刻作品展

“軒轅情·中國夢”全國中國畫書法篆刻作品展是2023年拜祖大典關聯活動之一,由中國美協、河南省書協與鄭州市政協聯合主辦,鄭州市政協嵩山書畫院承辦,為文化藝術交流傳播提供優質平台,不斷豐富黃帝文化內涵,提升公眾藝術修養。活動收到書法作品3200餘件,經過初評、終評,共評出入展作品200件;收到中國畫作品6000餘件,經過中國美協初評、終評,共評出入展作品195件。

“根親中國”華語電影短片大會

“根親中國”華語電影短片大會是2023年拜祖大典關聯活動之一,由中國電影家協會、鄭州市政協、鄭州市委宣傳部、鄭州市文聯主辦,市電影電視家協會承辦,其主題是用鏡頭抒寫美好生活,用銀幕禮讚偉大時代,共敘家國情懷、同講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第九屆“根親中國”華語電影短片大會啟動作品徵集以來,共收到全國各地電影短片683部,經過兩輪觀摩推薦,共產生年度榮譽作品50部。

其他看點

2023年,黃帝故里園區提升改造后第一次全面開園。在拜祖九項儀程開始前,黃帝故里尋根門前舉行了簡約質樸、莊嚴肅穆的開園儀式。景區首次全景呈現“蓮鶴方壺”現身系祖壇。系祖壇上,一對高3.3米的“蓮鶴方壺”模型居中而立。置放“蓮鶴方壺”的浮雕底座,四面刻有浙江良渚、陝西石峁、四川三星堆、紅山文化、陶寺文化、雙槐樹文化、二里頭文化、裴李崗文化等8個重要遺址的標誌性文物。

開發與保護

開發

1997年3月,新鄭市首次對黃帝故里擴建,拆遷祠前居民戶,建黃帝故里祠前區和黃帝故里廣場,面積5000多平方米。2000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州市十大旅遊景點之一。2002年,黃帝故里進行擴建,由原來僅有一個黃帝故里祠拓展為黃帝故里祠前區、黃帝故里祠區、黃帝寶鼎壇區和軒轅丘黃帝紀念館區,面積增加至4.3萬平方米。2006年,黃帝故里祠作為新鄭軒轅廟古建築的一部分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景區被公布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並再次改擴建。改擴建後景區佔地100餘畝,從北到南依次形成“天、地、人”三大板塊,共五個區域,分別為中華姓氏廣場、軒轅廟前區、軒轅廟、拜祖廣場、軒轅丘與黃帝紀念館區。

2020年5月至今,景區啟動提升工程。提升工程由清華大學教授、著名古建築專家郭黛姮擔綱前期總體規劃;華南理工大學何鏡堂院士及其團隊負責詳細規劃、建築單體、室內設計及園林景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銅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朱炳仁負責景區的銅裝飾、建築銅工程。黃帝像重塑工程由中央美院孫偉、段海康教授等創作,由國家非遺石雕技藝傳承人劉紅立大師雕刻完成。提升后的景區將地域文化與時代背景融為一體,整體設計遵循“大巧若拙,自然成器”的理念,採用簡潔古典的營造工法和現代工藝,並借用《史記》中“黃帝采首山銅”及“軒轅有土德之瑞”的歷史記載,主體建築採用紫銅、黃色花崗岩兩種材料以體現歷史傳承。全新的黃帝故里園區佔地600畝,總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從南到北分為七大景區。

保護

景區對發掘的文物與遺迹均做成原址保留並展示,如景區景點故里祠、接旨亭(即鑒忠堂寶謨樓遺址)、古軒轅橋及後期建園過程中挖掘出的東周至明清時期文物,如東周車馬坑、北宋官窯、明清縣尉署等。2023年8月,河南考古工作者在新鄭黃帝故里遺址發現一座編鐘祭祀坑,年代為春秋中晚期。該編鐘祭祀坑東西長2.6米,南北寬1.4米,深0.8米;坑內出土有三排鍾架,共24個編鐘,分別有鎛鍾4枚、鈕鍾20枚(10枚為1套,共計2套)。編鐘保存完整,未經盜擾,木架清晰可見;同時還發掘出8座殉馬坑,均遭不同程度破壞。在對故里遺存的持續有序開發及保護過程中,由新鄭市博物館作為收藏保護、研究及展示藏品的機構,將可移動文物及時清理並登記入庫,為參觀者提供展覽。對於區域內不可移動古建築,景區設立警示牌和標誌牌,進行有效保護,確保其本體不受破壞,並在必要時進行規範性修繕。同時,景區利用周邊遺存開展拜祖大典,系統地展示文化遺產的完整性,遵從保護與發展相統一原則,將文化遺產真實完整地傳承下去以達到保護目的。

重要事件

2006年6月,黃帝故里景區被公布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7年,景區被列為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6年,央視首次對景區拜祖大典進行直播。

2006年,時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一行在黃帝故里拜始祖軒轅黃帝。其後,時任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2007年,丁亥年)、黨主席郁慕明(戊子年)、宋楚瑜(己丑年)分別來到新鄭黃帝故里,燃香施禮,恭拜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

2010年3月,景區被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授予“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

2010年,景區被命名為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4年,景區“始祖文化傳承服務國家級標準化試點”通過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終期評審。

2015年6月,景區被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授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稱號。

2022年,景區拜祖大典調整為“小線下、大線上”的方式,重塑黃帝像,升級網上拜祖祈福平台。2021-2023年,拜祖大典全球全網點擊量超20億人次,網上參與人數分別達到1630萬、5865萬、6369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