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青瓷(浙江省龍泉市的青釉瓷器)

龍泉青瓷指浙江省龍泉市的青釉瓷器,是中國古代瓷業發展史上的著名品類,是浙江省龍泉市特產,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龍泉青瓷由龍泉窯燒制而成,它往往露胎呈現胎色,瓷釉厚潤,且代表性釉色有粉青和梅子青。龍泉青瓷在傳統上分「哥窯」與「弟窯」,「哥窯」的特點是黑胎厚釉,瓷器釉面布滿裂紋,呈現金絲鐵線、紫口鐵足的特徵,往往為帝王將相專用;「弟窯」的特點是白胎厚釉,外形光潔不開片,造型優美,胎骨厚實,釉色青翠,光潤純潔。

據窯址考古調查判斷,龍泉地區生產的青瓷至遲於唐、五代逐漸形成自身特徵,北宋中期以後迅速發展,至南宋登峰造極,元代迅猛擴張,明代早期持續繁榮,明代中後期至清代逐漸衰退,民國漸漸復甦,新國成立以後振興繁榮。歷史上,龍泉青瓷隨國際商貿和文化交流,流佈於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外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龍泉窯產出的龍泉青瓷,以「千峰翠色」的明麗和「如冰似玉」的晶瑩著稱於世,享有「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陶瓷之花」美名。2006年,龍泉青瓷燒制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歷史沿革

最早的瓷器出現在浙江省,公元前後開始,發展出了越窯,從東漢到五代最早生產青瓷。隨著越窯的衰落,龍泉青瓷後來居上興起,接替越窯。產量大且工藝高超,代表了中國青瓷系統的最高水準。

初創:五代及北宋

根據窯址考古調查判斷,龍泉窯青瓷至遲於唐、五代逐漸形成自身特徵。五代,吳越國的統治者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大量”秘色瓷”,當時,龍泉窯業初具規模,燒制青瓷技術已有相當水平,加上越窯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入,一批優秀的瓷匠陸續在龍泉安家落戶,龍泉窯產品的質量得以迅速提高。 這一時期的龍泉窯器皆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為灰白色,少數灰黑色,胎壁薄而堅硬,質地堅實、細密。這一時期的燒造工藝也基本因襲了越窯等窯口的技術和風格,並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質量一般,消費對象局限在當地,相當一部分產品還是專門用於隨葬的明器。

北宋的官用青瓷有兩個類型,一是和越窯相似的淺白胎薄釉青瓷,二是刻劃花青瓷,兩者都達到了相當高的工藝水準,皆為當時官用產品。尤其是刻劃花青瓷,所選題材以花卉、游魚、嬰兒等為主,刻花線條流暢、氣韻生動。《龍泉縣誌》記載:「北宋太平興國七年 ,宋太宗命殿前承旨趙仁濟兼理越窯、龍泉窯窯務。」

北宋中期「制樣需索」,龍泉窯開始為北宋朝廷燒制宮廷用瓷和禮器,龍泉青瓷中仿青銅器的器型大量出現。龍泉窯因地處浙西南多金屬礦帶上,其瓷土釉礦鐵元素較多,燒制的青瓷偏於青翠色。北宋末年,由於朝廷的重視,龍泉窯秉承了徽宗皇帝的設計要求和審美趣味繼續發展。

宋代龍泉青瓷所創造的新的美學境界,主要在於宋瓷不僅重視釉色之美,而且更著眼於釉的質地之美。

成熟:南宋至元

南宋是龍泉窯的黃金時期。北宋覆滅后,北方人大量南遷,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南移,而北方汝窯、定窯等名窯又被戰爭所破壞,甌窯和越窯也相繼衰落。南宋時期,統治者為解決財政困難,鼓勵對外貿易,於是龍泉青瓷借海上貿易興起之利,從海路大量出口,行銷世界各國,成為當時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南宋中期燒成的粉青釉,器型豐富,尤以鬲式爐、堆塑龍虎蓋罐、雙耳瓶、八卦爐為典型器,器物胎色灰白,釉質滋潤,造型多樣,在生產白胎青瓷的同時,還仿造官窯的黑胎器物。

元代,龍泉青瓷沿甌江順流而下,遠銷至日本、朝鮮、東南亞、印度洋沿岸的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以及東非沿岸,遠銷亞、非、歐三大洲許多國家和地區。據元代汪大淵《島夷志略》中對瓷器輸出的44個港口綜合統計,龍泉青瓷占第一位,青白瓷占第二位。

元代早期的龍泉青瓷製品與南宋晚期的相近。從元代中期開始,龍泉窯青瓷在造型和裝飾風格上,由南宋時期的纖巧雋永、清雅婉約變得雄渾敦厚、氣勢磅礴,這一時期龍泉青瓷造型規整、胎骨堅實、釉層純凈,質量上乘。產品類型既有碗、盤、壺、杯等日用瓷,同時也大量生產供器、香器、陳設瓷、文房用品等高檔瓷器,深受上層社會的喜愛。

元末,隨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劇,青瓷器的胎骨逐漸轉厚,且較粗糙,多數瓷窯在坯體成型以後未經很好修整,釉層減薄,器皿釉色青中泛黃,造型也不及以前優美。

衰退:明清時期

根據大窯楓洞岩考古發現,洪武、永樂二朝,龍泉青瓷與景德鎮瓷器一樣同為御用瓷器。除了在國內高端市場佔有重要席位之外,這一時期的龍泉青瓷仍是主要的外銷瓷品種,其產品流佈於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明代龍泉窯瓷器胎體厚重,造型雄渾粗獷,釉層肥厚,保持了龍泉窯釉色淡青泛灰、明艷沉著的特色。

到了明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下西洋,海外貿易促進青瓷生產。此後,青花瓷興起,加之中國航海事業衰落,海上貿易之路變為西方殖民者侵略之路。明王朝實行海禁,青瓷外銷量銳減。成化弘治以後,龍泉窯瓷器的胎體更加厚重,釉層更薄更透,刻劃花及挖足工藝更粗更草,質量顯著下降,已基本處於衰落狀態。據清乾隆《龍泉縣誌》卷三「物產」記載:「青瓷窯……明正統時顧仕成所制者,已不及生二章遠甚,化治以後質粗色惡,難充雅玩矣。」

清代龍泉窯為數不多,僅剩下大窯、孫坑等地瓷窯燒制青瓷,胎骨粗硬,呈灰或灰白色,釉層薄透呈青灰或青黃色。龍泉青瓷的發展至此衰弱。  

復甦:傳承發展

龍泉青瓷在民國時期取得了較大成就,此時,龍泉青瓷的釉色純正,黑胎較多,力求厚釉,普遍帶有開片,和南宋的風格很接近,造型充滿生活情趣,有各種各樣的動物形象,如八角的蟋蟀盤等,基本上時在仿造宋代。

1957年,按照周恩來總理「要恢復青瓷生產」的指示,浙江省由八位專家組成仿古小組,在第二年春天點燃了恢復龍泉青瓷的第一爐窯。

1976年,自南朝鮮新安海底沉船打撈出一萬七千餘件元代瓷器,其中龍泉青瓷達九千餘件。  2009年9月,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截止2023年7月,龍泉市從事龍泉青瓷的生產經營戶達三千多家,從業人數達兩萬餘人。還湧現出了一些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如徐朝興、毛正聰、夏候文,和盧偉孫等年輕的工藝美術師。現代的龍泉青瓷在繼承和仿古的基礎上,成功研究出了紫銅色釉、高溫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葉末色釉、烏金釉和天青釉等,在工藝美術設計裝飾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瓏」「青瓷釉下彩」「象形開片」「文武開片」「青白結合」「哥弟窯結合」等。

產地介紹

中國陶瓷研究之父、中國近代享譽世界的陶瓷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陳萬里先生曾經說過:「一部中國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龍泉。」這個龍泉就是指以生產龍泉青瓷而聞名於世,被譽為中國青瓷之都的浙江省麗水市的龍泉市。

龍泉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位於浙江西南部,與江西、福建兩省接壤。龍泉自古是商旅咽喉和交通要道,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為青瓷生產提供了優質土壤,也讓這座城市得以融合各方面的文化要素,激發出獨特的文化能量。

藝術特點

形態紋樣

龍泉青瓷的造型藝術從宋代開始便形成自己的風格。北宋、南宋的龍泉青瓷,造型皆小巧、精緻、規整。產品以日用器為主,也有仿古代器,器型豐富多樣。常見的基本造型有碗、盤、杯、壺、瓶、罐、盆、碟、盞、爐、燈、尊、洗、筆筒、鬲、觚、琮等。北宋時期,龍泉青瓷盛行在坯體上刻花、划花,再施薄而透明的釉,南宋時期研究出了厚釉燒制技術,由於釉層厚而不透胎,瓷匠們開始以雕塑技藝(堆塑和浮雕)裝飾青瓷,運用淺浮雕和模印、壓印等綜合裝飾技藝,追求立體的圖案裝飾效果」,但裝飾紋飾仍然保持了龍泉青瓷一貫追求的簡約風格。

元代,由於草原民族的審美情趣與漢人不同,龍泉青瓷的造型藝術與宋代截然不同,其器型最顯著的變化是由小巧精緻變得高大粗糙,常見的基本造型有碗、盤、杯、盆、瓶、壺、觚、高足杯(元人最喜愛的器形)、將軍罐、貫耳瓶、鬲式爐等。

明代,龍泉青瓷的造型藝術延續了元代的風格,常見的基本造型有碗、盤、杯、壺、罐、瓶、爐、硯、盒、硯屏、燭台、凳等。當代龍泉青瓷集實用性和藝術性於一體,迎合當代人的審美情趣,器型更加豐富。

釉面色彩

龍泉青瓷之美,美在釉色的微妙多變。「梅子青」「粉青」「灰青」「豆青」,不但有冷暖變幻,還因窯焰而濃淡各異,充盈著流光溢彩的美學意境,經得起皇家高標準的考核,代表著宋朝美學藝術的巔峰。龍泉青瓷的釉色總體上清澈恬淡,如出水芙蓉般,既結合了自然的情趣又包含了豐富的意蘊。

龍泉青瓷最初的胎色為白色或者黑灰色,多次施釉之後可以用釉色遮蓋住原本較為深厚的胎色。

從類別來看,龍泉青瓷中的「哥窯」,胎薄如紙,釉厚如玉,胎色灰黑,釉面布滿紋片且形狀多變。「弟窯」的青瓷胎白質細,釉色青翠,光潔滋潤的粉青酷似美玉,晶瑩的梅子青宛如翡翠。「弟窯」釉面無紋片,有的還利用釉層薄厚不同的特點,運用「出筋」和二次氧化,使底足及露胎處呈硃紅色,稱「硃砂底」,「弟窯」使龍泉青瓷達到了其向來追求的「釉色如玉」的境界。

從年代來看,北宋早中期,釉色淡青、釉層較薄、器底大多滿釉。北宋晚期,釉層較薄,透明度高,光澤度強;釉色以青黃居多,質優者呈現翠青色。南宋早期,釉色多呈青綠。南宋中晚期,無論白胎或是黑胎製品,其釉色均青翠純凈,質地晶瑩潤澤。

器物形式

龍泉青瓷的形式講求和諧統一,在創作時要達到造型、色彩、線條、風格的統一。除此之外,龍泉青瓷的形式和功能也要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龍泉青瓷的形式講求對稱,對稱可保持瓷器的視覺平衡效果,保持力的穩定性。龍泉青瓷以中線為界左右對稱,其對稱效果的實現可以呈現出協調的藝術效果,龍泉青瓷的平衡包括上下的平衡和左右的平衡,即造型的量感、大小、繁雜和色彩的深淺搭配得當。同時,龍泉青瓷的形式還講求節奏和韻律,節奏和韻律是一種動態上的變化,這種變化賦予作品更豐富的藝術韻味。

藝術表達

漢代的儒家文化滲透到藝術審美中,人們追求古樸的釉色、簡潔的造型和似玉的質感,因此漢代的青瓷造型簡潔,裝飾少,體現出不加修飾的自然美。

唐代國力興盛,經濟發達,人們喜愛有氣魄的瓷器,因此,唐代的青瓷圓潤飽滿,張揚大氣,唐代早期的青瓷以追求山水色為特徵,晚唐的青瓷還受到絲綢、銅鏡等影響,裝飾工藝中增加了印花、塑、刻花等工藝。

宋代盛行道教、佛教等儒家思想,人們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因此,宋代的青瓷講究優雅和韻味,並延續了對如冰似玉這種質感的追求。宋代龍泉青瓷將宋韻返璞歸真、洗盡鉛華、雅俗共賞的風骨氣質逐一道出,契合宋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取向。

南宋時期,帝都的南遷、臨安的繁榮,使得龍泉青瓷的外部環境變得有利。龍泉青瓷之青不僅是自然之色,也是皇家之色。它的青天之色,神秘、聖潔而高貴,但無形中卻倡導了「敬天愛神」的理念。

元代的青瓷打破了單一釉色的特徵,創造出用不同釉色互相映襯的點褐彩法。這時,權力的粗暴化與審美的粗鄙化,導致龍泉青瓷胎骨逐漸轉厚,而且也開始變得粗糙,造型也不及宋時優美。

內在意蘊

龍泉青瓷釉質瑩潤凝厚,色澤如玉似翠,有著含蓄內斂的自然之美,一直為世人尤其是文人雅士所追捧賞識。龍泉青瓷釉面青翠浴滴,細潔凈爽,光華朗潤,明快淡雅,趣味寧靜,格調高雅,具有鎮定安神,寧心醒志之效。

北宋時期利用刻花、划花技法裝飾的龍泉青瓷,其紋飾布局簡潔大方,如現收藏於松陽縣博物館的《北宋龍泉窯青釉刻花梅瓶》通體紋飾分為三個部分:瓶肩處刻劃覆蓮紋,瓶腹處刻劃折枝牡丹紋,瓶下腹處刻劃仰蓮紋。簡約的紋飾有著美好的寓意:折枝牡丹紋有著「繁榮昌盛,美好幸福,吉祥富貴」的美好寓意;蓮紋在道家思想中有「世間萬物,永生不滅」之意,在佛家思想中「代表『凈土』,象徵『純潔』,寓意『吉祥』」,在儒家思想是有「福瑞吉祥」之意。由於「蓮」與「廉」、「連」諧音,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還有「清白廉潔」、「連綿持久」之意。瓶肩處的覆蓮紋和瓶下腹處的仰蓮紋有相互呼應的作用,形成了對稱美。

南宋時期,龍泉青瓷的裝飾技藝「變化為以雕塑、堆塑為主,運用淺浮雕,和模印、壓印等綜合裝飾技藝,追求立體的圖案裝飾效果」,但裝飾紋飾仍保持了龍泉青瓷一貫追求的簡約風格。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南宋龍泉窯青釉鳳耳瓶》,以雕塑技藝完成的鳳耳,造型簡約,姿態生動,鳳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是一種代表祥瑞的神鳥,象徵華貴、太平,寓意堅強勇敢、愛情甜美、生活幸福。以祥瑞動物為耳裝飾瓷瓶是龍泉青瓷常用的裝飾形式,如魚(寓意「年年有餘」)耳瓶、螭(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無角龍,象徵力量和權勢)耳瓶。

工藝類別

龍泉青瓷根據青瓷表面紋路分為「哥窯」和「弟窯」兩大類,兩者很好區分,「哥窯」的瓷面是開片的,而「弟窯」的瓷面是不開片的。「哥」、「弟窯」之說來自明代記載:「宋處州龍泉縣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器。章生二所陶名章龍泉,又名弟窯。章生一之哥窯其兄也」。「弟窯」是白胎和硃砂胎青瓷,「哥窯」是釉面開片的黑胎青瓷,「哥窯」被列入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弟窯」亦被譽為宋代古窯之巨擘。

哥窯

「哥窯」出現於南宋中晚期,與著名的官、汝、定、鈞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特點是胎薄如紙,釉厚如玉,釉面布滿紋片,紫口鐵足,胎色灰黑。「哥窯」以瑰麗、古樸的紋片為裝飾手段,如冰裂紋、蟹爪紋、牛毛紋、流水紋、魚子紋、膳血紋、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層飽滿、瑩潔,與釉面紋片相映,更顯古樸典雅。龍泉「哥窯」素有「金絲鐵線」之美稱,瓷器古色古香,莊重典雅,因此被視為瓷中珍品。

弟窯

龍泉「弟窯」以晶瑩潤澤的青釉聞名天下。白胎厚釉,釉層豐厚,光澤柔和,藴潤如美玉,其有稜線處,微露白痕為「出筋」,腳呈紅色為「硃砂底」,被譽為「青瓷之花」。弟窯瓷,造型優美,胎骨厚實,釉色青翠,光潤純潔,有梅子青、粉青、豆青、蟹殼青等。「弟窯」以無紋者為貴,粉青釉為最佳,粉青色正是鐵還原的標準色。南宋中晚期起,尤其是在元代,運用露胎的作品大量出現,人物塑像的臉、手、足等,盤類器物內底的雲、龍、花卉等,裝飾獨具神韻。

代表器物

北宋龍泉窯五管瓶

產自北宋,口徑7.9,足徑8.5,蓋子口徑6.2厘米,通高28.1厘米。瓶身直口,短頸,五重塔式長圓腹,口下第二級一周等距離安置五根直立圓柱狀小管,管孔與瓶身不相通,圈足。瓶蓋作覆盆式,葫蘆形鈕,鈕中空,五齣葵口蓋沿,子母口。瓶身內外施青黃釉,聚釉處呈黃色,無開片,底部露胎。胎土細,胎質堅,胎色灰白,修胎精細。瓶身一次拉坯成形,五根空心小管下部有明顯壓印痕迹,為胎接工藝粘接於瓶身的。這件龍泉窯五管瓶通體光素無紋,全憑釉色和造型取勝。

龍泉窯青釉舟形硯滴

產自宋末元初,長16.2厘米,寬6.5厘米,高9.1厘米,粉青色。胎質細膩潔白,釉層肥厚,呈粉青色。造型上運用寫實手法,將一件文房用品塑造成一葉飄蕩在水面上的扁舟。船艙內有兩人端坐閑話,艙外則有一位著蓑衣的船夫,正攀爬篷頂,欲取下上面的斗笠。人物形象靜中有動,動中寓靜。此器造型奇特、內涵豐富而又做工考究、釉色美麗。這件器物由一位村民偶然所得,是海內外公認的龍泉青瓷珍品,於20世紀90年代到香港參展成為保價最貴的「標王」,是浙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

龍泉窯青釉弦紋三足爐

產自宋代,高9.3厘米,口徑14.5厘米,足徑5.5厘米,足距7.9厘米。爐口沿較寬,直壁,圈足,足下承三個雲頭形足,三足與圈足在同一平面。器身凸起弦紋四道,上下各一道,中間兩道。通體施梅子青釉,圈足端無釉,外底粘有窯渣。此器造型古樸大方,以釉色取勝,梅子青釉勝於一般青釉,可與翡翠媲美。

龍泉窯青釉纏枝牡丹紋瓷瓶

產自元代,高45.5厘米,口徑19.5厘米,底徑13厘米。此瓶口部外敞平展,長頸飾多周弦紋,腹部主體為纏枝牡丹紋,下方襯以劍葉紋,通體施青釉,均勻晶瑩,是元代龍泉窯瓷器的精品。

南宋青釉荷葉形蓋罐

產自南宋,高31.3厘米、寬23.8厘米、最大腹圍接近100厘米。蓋罐胎質潔白細膩,外施梅子青釉,釉色柔和淡雅。蓋子的邊沿起伏成荷葉捲曲狀,是南宋龍泉青瓷中最大的一件。它的問世還改寫了中國的瓷器史,因為荷葉形的蓋罐,在此之前一直被認為是元代的產物,而這件蓋罐的發現,證明南宋時期的民窯早已開始出產這樣的瓷器。

龍泉窯青瓷葉適墓誌

產自南宋,高33厘米,寬24厘米,厚3.5厘米。墓誌呈長方形。正面從右至左書黑釉篆書「大宋吏部侍郎葉文定公之墓淳祐十年吉立」三行十八字。灰胎,胎質細潔緻密。正面及邊緣施青綠釉,釉質厚潤透明,玻璃質感強,釉面有冰裂紋。背面無釉,呈深褐色。葉適(1150-1223年),字正則,號水心,南宋永嘉人,是唯物主義思想家,該墓誌的出土糾正了《宋史》本傳「卒謚忠定」之誤。

保護與傳承

保護

宋元時代龍泉青瓷鼎盛時期的重要窯場——龍泉市查田鎮溪口村青瓷古窯群中,溪口瓦窯垟窯遺址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也是當時發現的全國唯一一座薄胎鐵骨哥窯古窯址。2020年,千年「不滅窯火」系列開窯活動在這裡舉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恢復了清末民初以來衰微的青瓷燒制工藝。2003年2月1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龍泉青瓷」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2006年5月20日,龍泉青瓷燒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浙江省青瓷行業協會成立。徐朝興被推選為行業協會會長,並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自2007年起,龍泉開始定期舉辦青瓷節慶活動。

2009年,龍泉市政府新建立了「龍泉市青瓷寶劍產業保護和發展局」和「龍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兩個專門機構,負責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的保護工作和傳承任務,進一步開展龍泉青瓷古窯址的調查、發掘和搶救性保護工作。

2009年9月30日,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里唯一一個陶瓷類項目。

2009年12月19日,新龍泉青瓷博物館開館。該館位於龍泉市城南劍川大道旁,是國家二級博物館,世界上唯一系統介紹龍泉窯發展歷史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的專題博物館,該館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宣傳等功能於一體,佔地面積10000㎡。

至2010年,龍泉市已有21個不同級別的龍泉青瓷古窯址列為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0月,編輯出版了《龍泉青瓷燒制技藝》一書,2010年春節又發行《龍泉青瓷》台曆。

2019年,龍泉青瓷原產地證書的啟用,為青瓷產品提供了「中國原產」的身份證。

2023年1月6日,浙江省文旅廳公布浙江省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名單,龍泉青瓷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位列其中。

傳承

培育傳承隊伍

設立終身藝術成就獎,獲得終身藝術成就獎的青瓷藝人每月可得500元政府津貼,並享受終身醫療保險。2022年9月13日,麗水職業技術學院龍泉分院掛牌成立,開展龍泉劍瓷產業人才培訓。

在龍泉中等職業學校開設青瓷技藝專業,實行免費招生,龍泉中等職業學校於2010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協助龍泉民辦學校育才中學建立「龍泉青瓷藝術館」。

設立青瓷寶劍文化研究院,成立故宮博物院龍泉窯研究中心、麗水學院中國青瓷學院、龍泉青瓷寶劍技師學院,聘請國內行業知名專家學者,開展青瓷與全球化、青瓷與新時代、青瓷與生活美學等方面研究。

設立傳承基地

設立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傳承基地。龍泉青瓷文化創意基地是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的最大傳承基地,這一項目被列入浙江省重點建設項目。

打造城市文化客廳、大窯龍泉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青瓷文化創意園、青瓷小鎮、寶劍小鎮、西街歷史文化街區、省級青瓷文化旅遊度假區「一廳兩園兩鎮兩區」特色文旅平台。

2020年,龍泉啟動了海外「龍泉青瓷展示角」推廣計劃。12月8日,海外首家「龍泉青瓷展示角」在韓國首爾中國文化中心落成啟動,通過互動展覽、文旅交流、學術對話等方式,凝聚文化共識,促進民心相通,增進文旅貿易。

擴大傳播範圍

主動「走出去」:舉辦了龍泉青瓷聯合國大廈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城市巡展、「問海借力·滬享龍泉」健康生活暢享季等系列活動;入駐釣魚台國賓館、人民大會堂,入選APEC峰會、G20峰會、園博會、進博會、「一帶一路」峰會等國宴用瓷及國禮,連續7次入選世界互聯網大會禮品,成為2022年第19屆亞運會首批特許生產企業。多次入選世界互聯網大會定製禮品。

積極「請進來」:舉辦了11屆龍泉青瓷龍泉寶劍文化旅遊節、兩屆世界青瓷大會、第十一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展、故宮龍泉青瓷回家展、海絲之路·南海Ⅰ號龍泉青瓷歸源展、天府之路·四川遂寧龍泉青瓷歸源展等系列活動。

現狀

截至2021年,龍泉青瓷從業人員達20000餘人,青瓷廠家和作坊有26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家;青瓷行業大師雲集、新秀輩出,年主營業務收入在17.14億元。龍泉青瓷產業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

2022年,龍泉謀劃了青瓷原材料標準化建設項目,組建了龍泉市首家混合所有制企業龍泉市青瓷資源開發服務有限公司,開展瓷土採購、生產、經營,自今年4月底正式投產以來,實現了瓷土標準化的生產加工。

截止2022年9月,在青瓷領域,龍泉有 5 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47位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在龍泉青瓷燒制技藝項目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方面,有 4 位國家級傳承人、10 位省級傳承人。

地位和影響

地位

中國

古人對於龍泉青瓷釉色有「如蔚藍落日之天,遠山曉翠,湛碧平湖之水,淺草初春」的評價,清代朱談《陶說》中寫道:「龍泉窯土細質厚,色甚蔥翠,妙者與官窯爭艷。」翟翕武在1959年5月於龍泉瓷廠時讚歎「雨過天青雲破處,梅子流酸泛綠時」。

中國硅酸鹽學會編著、中國文物出版局出版的《中國陶瓷史》有三處描述龍泉青瓷的評價。其一是「龍泉青瓷是青瓷工藝的歷史高峰」;其二是「唐人稱讚越窯青瓷的『如冰似玉』,還只是一種修辭學上的比喻和理想,但是宋人燒造龍泉青瓷和青白瓷卻是巧奪天工的實際」;其三是「晉人形容甌窯青瓷為『縹瓷』,唐人稱越窯釉質『如玉似冰』,釉色為『千峰翠色』『秘色』。但是成為青瓷釉色與質地之美頂峰的則是宋代窯工創造的龍泉青瓷,它是巧奪天工的人工製造的青玉,宋代龍泉青瓷每一個碎片,至今仍令我們為它的美感所傾倒」。

復旦大學教授、原浙江省考古所研究員鄭建明對龍泉青瓷評價:龍泉窯是中國古代陶瓷發展歷史上最後形成,其文化內涵龐雜而生產地域廣闊和規模最為壯觀的一個青瓷窯業系統。它既是大江南北兩大瓷窯業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型範例,也是宋代「官窯」和「民窯」不同文化層次既相關聯又互相激蕩的產物,乃至可以認作是中國歷代青瓷工藝技術發展的歷史總成。

在龍泉青瓷史上,龍泉青瓷達到官窯或官用級別的有北宋官用青瓷、北宋官窯、南宋弟窯、南宋哥窯,元代朝廷用瓷、明早期官窯。

國際

龍泉青瓷發展到宋元至明代前期,數百年內,大量地運銷世界各國。在日本、伊朗、土耳其、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朝鮮半島、巴基斯坦、新加坡、印度、斯里蘭卡、泰國、越南、伊拉克等國的國家博物館中都陳列著大量的龍泉青瓷。

經考古發掘的印度奎隆港口遺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祖爾法遺址、伊朗霍爾木茲古城遺址和英國人威廉姆森在波斯灣沿岸調查過的數十處遺址、肯亞拉姆群島和曼布魯伊河口遺址、埃及福斯塔特古城址等處,都有南宋元明早期的龍泉青瓷出土。

龍泉青瓷進入波斯灣地區后,將中國青瓷藝術和燒制技術傳播到了當地,因其較高的產品質量、美麗的造型和大規模的燒制產能,直接衝擊了伊朗南部地區的陶瓷業發展。

在國際上,龍泉青瓷被稱為「雪拉同」。雪拉同,青瓷的法語celadon的譯音。傳說在龍泉青瓷第一次傳入法國之際,其青翠欲滴,晶瑩剔透的釉色讓法國人很喜愛,便引用法國作家杜爾大的長篇小說《牧羊女阿斯泰利》中,身穿青色外衣的男主人公「雪拉同」的名字來形容龍泉青瓷,從此,「雪拉同」成為了龍泉青瓷的代名詞。

影響

現代仿製

當代龍泉窯青瓷在繼承古代燒制技藝優點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其「釉裝飾」「胎裝飾」和器皿成型等燒制技藝不斷創新突破。現代龍泉青瓷的釉色裝飾,施釉採用裡外釉分別處理,器物裡面採用盪釉法,器物外採用浸釉法施釉,器物底部則過水后蘸釉等。現代的龍泉青瓷研究出了紫銅色釉、高溫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葉末色釉、烏金釉和天青釉等。當代龍泉青瓷體量飽滿,敦龐厚重,釉色均勻深沉,具有視覺衝擊力,是當代青瓷藝術的傑作。

作為「龍泉青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夏侯文在哥窯裝飾上的變革成果歸納起來有兩大類型的工藝創造:一是在哥窯鐵胎瓷器的開片中,進行鑲嵌式的圖案裝飾,名為「哥窯肌理繪畫」,二是通過「哥弟結合」工藝,通過模具灌漿和色胎繪畫,產生人工預期的紋飾圖案。

技藝入選

2006年,龍泉青瓷燒制技藝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2009年,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相關事件

2016年11 月6日,《龍泉青瓷》紀錄片首映式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辦。紀錄片《龍泉青瓷》於由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在威尼斯電影節上進行了交流,在同濟大學佛羅倫薩孔子學院等海外孔子學院放映並舉辦中意合作的手工藝系列活動。

2019年7月,「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特展在故宮博物院展出,此次展覽共展出文物展品830件左右。其中有35件是來自越南、日本、伊朗、埃及、英國等國家和地區在不同時期模仿龍泉青瓷的作品。

2020年5月5日,龍泉青瓷作品「三葉草燔瓷香插」乘坐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順利升空。

2022年7月,龍泉青瓷屏扇亮相杭州國家版本館,在杭州分館文潤閣南大門,巨大的「梅子青」青瓷覆蓋屏扇門之上,其設計靈感來自宋代屏風。全館共設置了251樘這樣的青瓷屏扇,屏扇門厚度為22厘米、重量高達4噸。所有屏扇共計使用了約7萬片純手工燒制的青瓷片,均來自為其專門改良的龍泉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