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綸(李鴻章女婿)

張佩綸(1848年11月24日-1903年2月4日),字幼樵,又字簣齋,號繩庵,直隸豐潤(今屬河北)人。父親張印塘,曾任安徽按察使,孫女為著名女作家張愛玲。張佩綸官至左副都御史,是晚清「清流派」的代表人物。

道光十八年(1848年)張佩綸生於浙江杭州。同治十年(1871年)中進士。後任翰林院編修、左副都御史,待講學士等職。張佩綸在任左副都御史期間,彈劾罷免失職官員數人,成為「清流」派代表人物,吏部尚書萬青藜、戶部尚書董恂等都被其彈劾罷免,張佩綸與張之洞、寶廷、黃體芳四人合稱為「翰林四諫」。中法戰爭期間,張佩綸主張抗法。被派往會辦福建海疆軍務,由於應對失利,馬江戰敗,張佩綸被革職,遣戍察哈爾察罕陀羅海、張家口等地,回京後任李鴻章幕僚。甲午戰爭期間被彈劾回鄉,僑居南京。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張佩綸再次前往李鴻章門下任幕僚處理和約事宜,未再入朝為官。光緒二十九年正月初七(1903年2月4日),張佩綸病逝於南京,終年56歲。

張佩綸著有《澗於集》《澗於日記》及《管子注》二十四卷、《莊子古義》十卷。藏書豐富,他繼承了妻子朱芷薌之父大理寺卿朱學勤的藏書閣「結一廬」,共計185箱書帖,藏書量超過700種,共有數萬卷。編有藏書目錄《管齋書目》《豐潤張氏書目》。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張佩綸,字幼樵,又字簣齋,號繩庵,直隸豐潤(今屬河北)人。父親張印塘歷任浙江建德、海寧知縣、杭州知府、安徽按察使等職,張印塘為官清廉,頗得民心,在任安徽按察使期間與李鴻章相識,張印塘在安徽鎮壓太平軍時協同作戰,成為「患難之交」,咸豐四年(1854年)張印塘病逝。

同治九年(1870年),張佩綸中舉人,同治十年(1871年)中辛未科二甲進士。先後授職編修,翰林院侍講,兼任日講起居注官,負責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后張佩綸擢侍講,河南山西發生大飢荒的時候,張佩綸引用祖宗成訓,向上進言,提出了「誠祈,集議,恤民,省刑」幾條建議,得到採納,很有針對性地解決了當時存在的問題。

光緒五年(1879年),張佩綸母親身故丁憂,在此期間投入李鴻章門下,在天津參議海防事務。

清流代表

從光緒五年(1879年)到光緒十年(1884年)的中法戰爭前夕,清政府中除洋務派外,還有另一政治派別,號稱「清流派」。這一時期,國內外政局緊張,清政府推行洋務新政,鼓勵朝臣議論時政,促成了清流派的興起。清流派針砭時弊,彈劾官員,大膽言事,一度受到慈禧與老臣們的倚重,影響甚廣。張佩綸擅長寫文章,又喜歡評論朝政,成為清末「清流派」代表人物,名動一時。清流派代表人物如張之洞、寶廷、何金壽、陳寶琛、黃體芳、吳大澂和陳啟泰等人,其中張佩綸與張之洞最有名,號稱「青牛(清流)角」;張佩綸、張之洞、寶廷、黃體芳四人又合稱為「翰林四諫」。

清流一派在朝廷中既受慈禧太后的信任,又受恭親王奕訢等人的倚重,1878年張佩綸在恭親王奕訢受到慈禧太后打壓時上書為奕訢辯護,受到奕訢重視,1879年御史吳可讀抗議慈禧太后不為皇帝立嗣時,張之洞又上書為慈禧太后辯解。

光緒八年(1882年),張佩綸任左副都御史。他一上任,就立刻彈劾罷免失職官員數人,借清查「雲南報銷案」腐敗內幕,接連三次上折,奏罷戶部侍郎王文韶,工部侍郎賀壽慈、吏部尚書萬青藜、戶部尚書董恂等人都被其彈劾罷免。以致朝廷震動。光緒九年(1883年),張佩綸晉為待講學士后更是親自前往陝西調查巡撫馮譽驥被控一案,清查其罪,將馮譽驥查辦革職,張佩綸自詡「往返五千里,咒罵十三家。」

主張抗法

以張之洞、張佩綸、陳寶琛為代表的清流黨人屢屢強調樹立危亡意識,反對一味妥協,加強海軍建設,在中外交涉中力爭主權。光緒八年(1882年)針對法國侵略越南和覬覦中國邊疆一事,張佩綸強烈呼籲要保住越南,上奏章十數篇,主張抗法。他強調中越唇亡齒寒,丟失越南則緬甸必失,中國必受其害。他還上奏請求加強水師建設,建設南北海防、設置水師四鎮,招攬劉永福的黑騎兵為己用。早在光緒七年(1881年)春張佩綸就前往天津與李鴻章幕僚薛福成討論海軍發展規劃,構想北洋水師的未來發展,包括炮艇、巡洋艦、鐵甲船等建設問題。但清廷認為其阻礙中法議和,命他到陝西公幹。后中法關係日漸緊張,又命張佩綸回朝,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在此期間,他向恭親王建議將總署原先附設在俄國股中的海防事務分離,單獨設置海防股,分管海防經費、外國師船等事務。在面對外國使臣時張佩綸也表現強勢、力爭權利。

清流一派在對法問題上的強勢抗議引起了慈禧太后對清流派的嫉恨。光緒十年(1884年)5月8日,清流派吳大澂、陳寶琛分別被派往會辦北洋、南洋事宜,張佩綸則被派往福建會辦海疆事務,兼任船政督辦。張佩綸到達福建檢閱海防船政后,親自勘察船政局及閩江一代要塞,發現海軍操練生疏、軍紀敗壞、武器裝備低劣,為了提振士氣,張佩綸巡查當日便將數人革職,整頓軍紀、加強訓練。隨著法軍的不斷深入,張佩綸多次上書朝廷,希望能派艦船增援牽製法軍。

光緒十年(1884年)7月15日,法國軍艦趁中法議和時機,以「遊歷」為名闖入閩江口,對福建水師近距離監視,隨後法艦增至12艘,給福建水師及福州地區造成嚴重威脅。法國決心佔領馬尾船廠,作為索賠的籌碼。7月19日張佩綸半夜冒雨進駐馬尾船廠。法軍進入馬尾后,張佩綸上書提出沉船堵塞閩江口,使法國艦隊無法進駐港口,以求先發制勝,從而切斷法軍退路,但清廷以議和為由嚴令駁回。告誡他們以鎮靜為主,不要滋事。此後半個多月中,他一再呼籲先發制勝,均遭拒絕。

8月23日,法軍向福建水師發動襲擊,戰鬥不到半個小時,福建水師全軍覆沒,11艘艦船中9艘沉沒,2艘受擊擱淺,陣亡官兵近八百人。

馬江海戰失敗后,張佩綸被革職,戍往察哈爾察罕陀羅海、張家口等地贖罪。其他清流派重要人物也大多先後被貶斥,清流派日益沉寂。清流派只有張之洞仍掌握大權,活躍於洋務運動。

幕僚生活

光緒十三年(1887年),張佩綸獲釋返回北京,投入李鴻章門下,主管文書。在李鴻章門下主管文書期間,張佩綸與李鴻章女兒李經(小名鞠藕)成婚,婚後兩人一直住在天津直隸總督衙門。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前,張佩綸曾建議李鴻章先將駐朝清軍撤回,以達到迷惑敵人的目的。正在這時御史端良彈劾張佩綸「干預公事」,張佩綸被驅逐回鄉,張佩綸推測端良是受因主張議和而與張佩綸意見相左的海關道盛宣懷指使,也有觀點認為是李鴻章長子想要上前線被張佩綸阻止,所以買通端良彈劾張佩綸。后李鴻章上奏為張佩綸辯護但未被皇帝採納。張佩綸只好攜家眷南下,僑居南京。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聽聞八國聯軍攻陷大沽口,張佩綸心急如焚「咳血升許」。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后,李鴻章保薦張佩綸和他共同辦理和談事宜,張佩綸再次前往李鴻章門下任幕僚,辛丑條約簽訂后,李鴻章再次保薦張佩綸,朝廷以四品京堂官起用他,但張佩綸堅決推辭,沒有再入朝為官。

光緒二十九年正月初七(1903年2月4日),張佩綸病逝於南京,終年56歲。

主要作品

張佩綸致力於研究《管子》,著有《澗於集》《澗於日記》及《管子注》二十四卷、《莊子古義》十卷。還與李鞠藕合著了一本食譜和一部武俠小說《紫綃記》。

《澗於集》共十二卷,收錄張佩綸詩集四卷,文集兩卷,奏議兩卷,另有《澗於詩集》四卷單行,收錄五百六十首詩。《澗於日記》底稿現藏於上海圖書館,主要由簣齋日記、嘉禾鄉人日記、出塞日記等六部分組成,內容時間橫跨光緒四年(1878年)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張佩綸第一任妻子朱芷薌去世后,張佩綸繼承了其父朱學勤的藏書閣「結一廬」,共計185箱書帖,到光緒二十一年藏書量超過700種,共書萬卷之巨。據《大清畿輔先哲傳》卷二十六所載,張佩綸仿照《四庫全書》體例,編有藏書目錄《管齋書目》《豐潤張氏書目》。但因辛亥革命后被宋教仁獲得,宋教仁去世后,藏書散佚,1916年僅追回120餘箱。

家族成員

人物評價

袁世凱誇獎張佩綸為天下奇才,曾說天下能真正學通翰林的,只有三個半,張幼樵(即張佩綸)、徐菊人、楊蓮府,算三個全人,張季直算半個。

張佩綸所做詩文深受蘇軾影響。翰林編修陳寶琛和晚清官員徐世昌曾經評論張佩綸的詩文說張佩綸仰慕蘇軾,生平際遇與其相似,所做詩文與蘇軾中年作品比肩,誇讚張佩綸氣節更勝過蘇軾。

駐華公使楊約翰說評論張佩綸為他在華所見大臣里唯一一個生性秉直而潔身自好的人。

晚清海關總稅務司羅伯特·赫德曾在信中稱讚張佩綸主張對俄作戰,不畏權勢,鋒芒畢露,但也認為他是驕矜、無知和中國式的愛國主義。認為他經過培養可以成為出色的新人物。

學者姜鳴在《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中評論張佩綸以民族和道德正義為底線,在謀划方案時常常能出人意料,但他思維偏激且手無實權,在戰爭方面難以被決策層採納。

人物故事

清流作風

張佩綸生性秉直,喜愛詩酒酬和,但潔身自好、曲高和寡。張佩綸在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后,朋友章洪鈞登門道賀時,張佩綸家裡卻沒有米煮飯待客,只好令僕人拿袍子去典當,買些米和菜回來做飯。

後期的張佩綸致力於評論時事,從詩人轉型為諫臣,成為清流派最活躍的代表人物。他與張之洞、黃體芳、王仁堪等人共同討論國事,彈劾官員,還會聚在一起品茶作詩,作風風雅。在1875年至1884年「清流派」鼎盛的數年間,張佩綸共上奏摺127件,其中彈劾與直諫占近三分之一。一時間,只要張佩綸一疏上奏,滿朝文武四方傳誦,就連他平時愛穿的竹布長衫,都有人競相效仿。

謫居生活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后,張佩綸被革職,被發往張家口效力贖罪。自光緒十一年開始謫居生活,這期間,張佩綸受到故交親朋尤其是李鴻章的特殊照拂,他在謫居期間專註讀書,為漢、晉、隋、唐諸子百家之及《管子》作注,寫成《管子》二十四卷,經常與人論韻學、金石學,論史、論文,論詩,修訂地方志等等。

在謫居生活中,張佩綸以蘇東坡為效仿對象。張佩綸將住所由「西齋」改為「西雪堂」,后又改為「藤陰館」與「北海軒」,並作《北海軒》十首,還想繪製包括蘇東坡在內的七賢圖。不但仰慕蘇東坡,張佩綸還常常以蘇東坡自居,借蘇東坡被貶彭城的典故感慨「有漂泊彭城之感」。在詩歌創作中,張佩綸模仿蘇軾的詩詞韻律,直接註明「和坡」「用坡」「用坡韻」等標題。創作體例與情感上都與蘇軾詩詞相似,在每年蘇東坡壽辰,張佩綸也會設祭紀念。

感情生活

張佩綸經歷過三次婚姻,原配朱芷薌的父親是大理寺卿朱學勤,朱芷薌生了兩個兒子後去世,留下了父親收藏了500餘萬冊書籍的藏書樓——結一廬。後來這些古籍全由張佩綸繼承。朱芷薌去世后,張佩綸娶繼室邊粹玉,邊粹玉的父親邊寶泉是陝西按察使、閩浙總督,張佩綸戍邊期間,邊粹玉不幸病逝。

光緒十三年(1887年),張佩綸獲釋返回北京,投入李鴻章門下,主管文書。李鴻章欣賞張佩綸的才華,將女兒李鞠藕許配給張佩綸為期,二人雖然年紀相差較大,但夫妻感情和睦,琴瑟和鳴。其孫女張愛玲對張佩綸與李鞠藕的感情曾表示過讚賞。《孽海花》一書中也生動描寫過張佩綸與李鞠藕的相遇。

張佩綸與李鞠藕在南京定居后建有一座花園洋房,主要有三幢,南側一幢似為主樓,東西兩樓各連著一個花園。張佩綸特別將東樓命名為「繡花樓」,專為李鞠藕居住,後人習慣稱之為「小姐樓」。夫妻二人曾在小姐樓中編寫食譜,品評古籍善本,撰寫武俠小說,二人感情甚篤。張佩綸在日記中寫道:「以家釀與鞠藕小酌,月影清圓,花香搖曳,酒亦微醺。」寫詩表白心曲:「袖中合有屯田策,懶向轅門更紀勛。」